“校长推荐上北大”,别“把经念歪了”
标签:
教育北大偏才优秀学生校长武汉流感钱学森杂谈 |
分类: 实事杂谈 |
http://pl.cqnews.net/cj/200911/W020091117316251574535.jpg
昨日,由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的5名武汉高中生全部产生,他们都在全校成绩最优秀学生之列。这些看来没有争议的学生,却引起有关专家的担心:这个结果实际上偏离了推荐政策的本意。(2009年11月21日 汉网-长江日报)
几天来,一直在关注“校长推荐上北大”一事。面对众多怀疑与担心,表达了自己的正面支持的观点,力挺北大的做法,为新事物鸣锣开道。
可是,今天看到消息得知,由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的5名武汉高中生全部产生,他们都在全校成绩最优秀学生之列。这让我不得不真的担心起来,这不是把好经念歪了吗?
再说一遍,“校长推荐上北大”的初衷是探索新路。 北大招办已经明确表示,推荐制的精髓不在于让某个学校多几个学生考上北大或某个学生降多少分录取,是希望通过这项政策探索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不同类型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促使中学重视素质教育,从而逐步影响乃至改变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现状。
然而,本次武汉推荐的5名学生都是“尖子生”。3所中学的不少师生认为,这几个孩子都是公认的优秀学生,即使不通过降分优惠,考上北大也在情理之中。还有老师猜测:“明年高考,文理科状元可能就在这几名学生中产生。”即然这样,实名推荐就失去意义了,也就没必要了。本来自身有实力考上北大,偏偏要“实名推荐”,这不是浪费吗?那些“偏才”、“怪才”不可下找到机会,有出头之日了,结果,还是被“盖了帽”了。
对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乔新生认为,自主招生应区别于高考,由校长来推荐的目的,应在于为偏才怪才提供机会。在他看来,这些学生通过高考,完全可以考上国内顶尖大学,由他们拿到推荐的通行证,“浪费指标,只是锦上添花”,不能产生推荐政策的应有效果。
那么,校长向北大推荐学生,为什么不考虑那些成绩并非最好但有特长、有个性、有潜质的学生?武汉教育界有人士认为,“中国的事情不是那么简单,就一两个指标,别人都盯着,不敢马虎,只有推荐这些成绩最好的学生,才能让人服气。”想法不是不好,但是风口浪尖上,不好把握,很难操作,为了不引起更大的非议,为了稳妥起见,校长们也只能优中选优了,大家服气,自己不但责任,倒也轻快,中庸之道啊。
不过,这不仅验证了人们的担心与怀疑,背离了实名推荐的初衷,开局就有点“肠梗阻”,而且还会引发更大的教育不公平,尖子生好上加好,一路顺风;特长生还是原地踏步,甚至没有“出头之日”。
曾大胆抛出“教育买衣论”、“媒体无知论”、“中国教育成功论”、“名校生养猪论”等论调的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早在北大公布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之后,王旭明就在自己在博客上委婉地提出了质疑,王旭明将之称为“一道美妙而难念的经”。看来,念好这个“美妙的经”还真是难啊,而且是难上加难啊。
钱学森在临终前还念念不忘中国的人才培养与选拔问题,他说:“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些人云亦云、一般化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是这个样子。我看,这是中国当前的一个很大问题。”
这的确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关系到中国的前途与发展。实名推荐上北大,本身就是一种突破,一种尝试,前途无量,但是开局不容乐观。
疑惑了,不应该这样,咋就真的这样了。开局不好,令人担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