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年的滋味有点淡

(2006-06-01 17:05:43)
标签:

鞭炮

年夜饭

压岁钱

年味

拜年短信

分类: 实事杂谈

过年的滋味有点淡

 

 

所谓“年味儿”,指的是过节的一种气氛。

还记得这样的歌谣:“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来扫房,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春联,年三十吃饺子……”

如今,这种气氛一去不复返了,“年味儿”越来越淡了。在学校教学的 胡老师谈起自己过年的感受时不是兴奋,而是一脸的无奈,她说:“平时不缺吃不缺穿,玩的也很开心快乐,春节无非也是这些内容,没什么特别的,感觉过年越来越没味道了,而且过年又老了一岁”。

在北疆林海,在密林小镇,人们对过年没有以往那么兴奋,那么热烈,那么渴望了,一些习俗或被简单化,或被人为地更改了。

压岁钱免了

过年了,大人要给孩子压岁钱,朋友之间要从礼节上给对方家庭孩子“压岁钱”。王女士家姐弟5人,以往过年各家孩子都能互相收到一些压岁钱,而今年春节,她倡议,不要这些礼仪,你给我家孩子50元,我给你家50元,麻烦。“再说了,现在家家都是独生子女,平时条件都很不错,没必要再给他们压岁钱了”。

购物观念变了

购置年货,是人们过年的必备行动,和以往相比,人们购置年货的心态更为理性了。虽然人流穿梭,热闹非凡,但人们不再追求多多益善了,而是意思一下就行,“够吃够喝就行,平时啥都能买到,非得过年这几天买啊”,在林业局机关上班的张先生说,他家过年花消逐年下降,虽然年货品种没有下降,但数量却减少了,像瓜子糖块之类只要意思一下就可以了,不像以往过年仅糖块一买就是十斤八斤的。“再说了,年夜饭又不在家吃,没必要买那么多吃的”。

拜年嗑儿少了

拜年本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感情的一种独特的方式。民间有这样的习俗,如果过去一年中邻里之间闹矛盾,通过春节拜年,便可以化干戈为玉帛。而如今,电话,尤其是手机的普及,短信拜年已成为人们的首选,成群结队,走家串户的形式退居二线。而短信拜年又失去了亲切之感,互相转发拜年短信,成了一种机械的行为,让本来应该充满亲情和真情的拜年变了味。谈起这个话题,杨先生一边翻查自己春节收到的拜年短信,一边说,“收到的短信几乎都是一个内容,重复的太多,但来而不往非礼也,我只好照单转发,省事啊!”他说,现在人们连电话拜年这种方式都懒得用了。拜年成了一种例行公事,成了一种拇指游戏,致使真情大打折扣。

年夜饭没味了

和前面说的购物观念正好吻合,不用准备过多的吃喝,大年三十的年夜饭干脆到饭店享受一顿。刘先生大家族,30多口欢聚一堂,热闹非凡,在饭店摆上两大桌,共迎新年,全家举杯庆贺,但刘先生的妻子说,“以往的年夜饭即使没有这么丰富,可是在家吃得却有滋有味,现在,这么丰盛的年夜饭,怎么也品不出当年的那股香味了。”她一脸惆怅的说,“望着一大桌饭菜,不知道吃什么好。”

我家三口每年都平平淡淡在家过,而且每顿饭都是顶多四个菜,女儿终于提出抗议,“咱家过年一点也没有喜庆的气氛”。为了满足女儿的浪漫情调,今年过年,我家年夜饭比往年丰富多了,七碟八碗摆了满桌,一家三口,啤酒、饮料各取所需,碰杯祝福,开怀畅饮,女儿很是兴奋,“这才是过年的感觉”。她要的不是平平淡淡,而是热烈喜庆。

鞭炮声稀了

鞭炮作为中国人节日和喜庆活动的象征,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放鞭炮象征着生活红红火火,预示着新的一年万事如意,因为放鞭炮的原意就是驱邪求吉。

现如今,就连孩子们对鞭炮的兴趣也不比以前那么热烈那么渴望了。王先生儿子今年15岁,以往每年光买鞭炮就得花上一二百元,而今年,孩子主动要求减量,500响的鞭炮只买了三挂,烟花只买了两枚,他有自己的“小九九”,“有个响,是那个意思就行,剩下的钱,可以去网吧玩个痛快”。

事实果然如此。笔者所在得耳布尔地区,以往的除夕夜,1110多分左右,鞭炮声便会此起比伏,响成一片,经久不息,让人沉浸在那种热烈的“接神”气氛之中,而今年春节的除夕夜,笔者感到鞭炮声的确稀少了。1140分才零星响起鞭炮声,而且高潮持续时间很短,人们都把燃放鞭炮作为一种简单的形式了。正月十五那天,听到外面鞭炮声,妻子忽然想起,家里还有一挂500响的鞭炮没放呢,若不然,早把这挂鞭炮忘到九霄云外了。

麻将火了

过年是一种放松,是一种在娱乐中的放松,大人、小孩各得其乐。

不管是家庭聚餐,还是朋友聚会,主要内容都不是以吃喝为主了,切磋麻将成了人们深爱的方式。麻将为主,草草吃饭,然后再战,玩个通宵是常有的事。有些饭店老板忙乎了一年了,也趁春节这阵子关门停业,或是外出观光旅游,或是在麻将场上玩个痛快释放一年忙碌的紧张与沉重。

网吧是孩子们放松的绝好去处。开美发厅的赵女士说,除夕之夜,全家老少都在她家过年,很是热闹,但儿子却毫无兴趣,只身跑到网吧玩了个通宵,次日早晨回家后,一头扎到床上,顷刻间便进入梦香,睡了大半天之后,初一晚间又在网吧泡一个通宵,她说:“这下儿子可真过年了”。

然而,也有觉得累的。在电视台上班的孟女士的女儿甜甜在外地上大学,过完年既将返校,面对母亲为她求人订票那份辛苦,她很认真地说:“来回买票这么难,而且在家过年又没有什么意思,明年春节不回家了,学校放假就在当地打工,既免了乘车的拥挤,又能勤工俭学”。

如何让年味更浓一些

关于年味为什么越来越淡了,众说不一,最普遍的说法,是物质和文化生活丰富了,吃喝都不缺了,人们过年的仪式只剩下贴春联,吃饺子等最简单的活动,连除夕夜的“守岁”习惯也变成了看春节联欢晚会。有关专家说,如果一个文化悠久的古老民族二十年来都围绕着一个频道过大年,流行时尚歌星主宰着我们节日的喜怒哀乐,大众成了节日的附庸,那么我们的文化判断力、创造力哪里去了?

其实,要想让年味不淡,春节民俗不可淡化。比如放烟花鞭炮、挂年画、拜年、耍龙灯、守岁、灯会、贴剪纸、放灯等等,这些民俗有鲜活的生命力,决不能单纯将节日定位为吃吃喝喝。因为中国特有的过年文化的主要内涵,是祭祀天地和祖先。

当然,社会飞速发展,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人们过节的方式也不可能不变化,但变化不等于放弃民俗等传统,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开拓创新,过年才能越来越有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