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上海滩煎饼油篓村平邑县玛莎拉蒂 |
分类: 时事评论 |
文/李清
12月20日的齐鲁网刊出一篇报道,说山东临沂平邑县郑城镇油篓村,靠在上海滩卖煎饼改变了全村命运。现在,上海人均年收入只有油篓村的三分之一,油篓村共有36栋两层别墅、四栋居民楼,每当过年过节,村里的奔驰、玛莎拉蒂等豪车根本停不开……
这两年,经常有“煎饼传奇”报道见诸媒体,吸引了大量眼球。不但有大学毕业生创业卖煎饼,还有人把煎饼、肉夹馍摊摆到了纽约街头。而这些卖煎饼或其他小吃的,收入高得让白领羡慕嫉妒恨。那么,油篓村村民到上海滩卖煎饼,真的改变了全村命运吗?其他人能不能也效仿他们,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首先必须承认,在上海滩摆摊卖煎饼,收入肯定比在山村种地要高。但是,油篓村在上海摆摊卖煎饼的村民,收入未必真的非常高。报道中举了李兴文一家的例子,“一家六口三个摊位每天至少卖出600个煎饼,每月净利润为72000元,一年净利润为864000元。除去三个煎饼摊、每月1万元的租金,每年净收入约为75万元,每个摊位平均年收入25万元”。这算法,是按照每个含一个鸡蛋的煎饼卖5块钱、成本1块钱计算的。成本这么低,他们用的是鹌鹑蛋吗?而就算每个摊位平均年收入25万元,也是两个人,全年无休,算下来高吗?
当然,一对夫妇摆摊卖煎饼,一天不休息,年收入一共20多万元,也够让很多山村农民心动的了。只是,油篓村的成功是很难复制或者模仿的。其一,现在整个上海市区90%的煎饼摊都来自油篓村,已几乎没有其他人卖煎饼的空间。其二,油篓村里“宝马、奔驰、玛莎拉蒂等豪车根本停不开”,其实跟卖煎饼已没啥关系。比如报道中说,“98年从煎饼摊起家的李明,如今已经是拥有多家餐饮企业、投资公司的亿万富豪”。事实上,豪车都是这些真正的老板们买的。
更要说的是,油篓村民到上海滩卖煎饼,除了少数人成为企业家,大部分人至今仍在摆摊卖煎饼,还只是底层的外来摊贩,有的甚至没有固定摊位,不得不被城管赶来赶去。
通过煎饼挖到人生“第一桶金”的李明,不鼓励现在的年轻人再去重复摊煎饼的致富路,也说明想靠进城摆摊卖煎饼,很难真正改变命运。他说,自己觉得比起发家致富挣大钱来说,观念与思想的开化,才是煎饼闯荡上海滩带来的最大收获。但笔者更想说的是,进城摆摊卖煎饼,对山村农民来说当然可能是个好的开始,但要改变命运,除了自己要勇于创新、拼搏努力以外,还要靠城市管理者转变观念,给外来人员生存发展空间,给他们市民的权利和待遇。如果上海滩像有些城市一样,驱逐“小餐饮”等低端业态,油篓村民的煎饼摊还能再摆几天?
发表于燕赵都市报,详见:http://epaper.yzdsb.com.cn/201512/21/e74239.html
后一篇:宝能可否吃王石的“红烧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