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者为何几乎不读“打工文学”?

标签:
打工文学国家玮富士康打工者 |
分类: 文娱杂谈 |
文/李清
《羊城晚报》于今年七月五日刊发了一篇名为《打工者不读“打工文学”?》的文章,其中提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前社会“文学生活”调查研究》 即将结项。其中,由北大中文系博士、山东大学文学院副研究员国家玮负责的《阶层身份焦虑与功利性阅读——富士康工厂农民工文学生活调研实录》是这一项目的 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玮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据他的调研观察,富士康的工人几乎不读“打工文学”作品,他们读《故事会》、《青年文摘》,以及微博、微信上 流传的段子。
虽然在国家玮先生看来,“打工”一词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比如外企白领算不算“打工”?但很显然,我们通常所说的“打工文学”,是以富士康工人这 样的进城农民工为题材的。在广东等南方沿海省区的一些地方,这些年来“打工文学”发展颇为兴旺,涌现出了一些知名作品,一些有代表性、成绩突出的作家还获 得了国家级奖项,也让自己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打工文学”是写打工者的,甚至很多作者本身就是或者曾是打工者,这类作品的主要读者自然应当是打工者。或者说,打工者应该 普遍爱读“打工文学”作品。但现在国家玮先生的调研却告诉我们,富士康的工人几乎不读“打工文学”作品,这无疑会让很多人出乎意料,在惊讶中又感觉有所失 落。那么,这样的现实情况,究竟正不正常呢?
在我看来,富士康的工人乃至其他的打工者,较少阅读“打工文学”作品,其实并没什么不正常之处。一方面,文学作品的人物题材与读者群体,是完全 可以分开的。比如,历史题材和玄幻题材的小说受到很多读者热捧。可是如果谁认为,历史小说应当是给古人看的,玄幻小说是给神怪看的,是不是太可笑了一些? 另一方面,富士康的工人几乎不读“打工文学”,也不意味着他们不关心自己所在群体的生活。如今从总体上讲,纯文学作品已经是小众读物。打工者了解打工群体 的故事,想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表达个人情感,有更多的渠道可以选择。
不过,许多打工者不读“打工文学”,也需要引起一定程度的重视。首先是我们的“打工文学”作家,在创作这类作品的时候,是仅仅想以打工群体为故 事题材,还是同时也想引起打工者的关注,让他们成为作品的读者?如果是后者,那么自己的作品没有打工者阅读,创作在相当意义上就是失败的。这些作者需要进 行反思,为什么自己的作品没能获得打工读者的青睐?究竟是作品写得不够好,引不起读者兴趣,还是作品脱离了真实的生活,让打工者们觉得与自己有隔阂?事实 上,并非所有名为“打工文学”的都是优秀的反映打工群体生活的作品,“画虎类犬”的情况多的是,何况还有一些作家是在投机,关注某个社会弱势群体只是幌 子。
发表于中国文化报,详见:http://epaper.ccdy.cn/html/2015-07/15/content_1593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