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状元香港大学北大中文系刘丁宁张炘炀 |
分类: 教育视野 |
文/李清
今年辽宁省高考文科最高分刘丁宁,近日从全奖录取她的香港大学休学,回到母校本溪高级中学复读。辽宁省社科院研究员张思宁认为,刘丁宁现在的选择说明她懂得放弃,这是一种勇气;而且她有能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更值得尊重。她一位同样就读于港大的同学表示,她内心已经承受着巨大压力,我们不应该再对她给予打击,而是要由衷祝福。(据《辽沈晚报》)
香港大学已连续三年获评《QS世界大学排名》亚洲第一。北大中文系主任陈平原曾表示,香港大学的平均水准远高于内地大学。而刘丁宁作为省状元,香港大学给予的奖学金高达72万元,从这样一所名校退学,不免让很多人觉得遗憾。当然,刘丁宁从港大退学是有理由的。她的高中母校校长李玉成表示,刘丁宁主观上是想追寻更纯粹的国学,觉得到北大中文系可能更适合自己对学业的追求;客观上,香港大学网上学习时间比较长,她的眼睛不太能适应。
更重要的是,刘丁宁从港大休学,并非直接转去北大,而是要复读一年,明年重新参加高考。笔者不怀疑她的考试能力,但这一年的复读可谓是对青春的无端浪费。或许有人认为,为了自己最想要的东西,付出一些代价是值得的。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想到北大中文系去读书,可以本科读完后考研去那里,还可以参加港大与北大的交换生项目。如果这复读的一年留在大学里,可以学到很多新的东西,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更好地对人生进行设计。
很多人可能都还记得刘丁宁的老乡张炘炀,2005年年仅10岁的他就考上了大学,进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就读。一次节目里主持人提出,如果复读两三年的话,他完全可以考上国内最好的大学。家长说,将来如果有能力,可以再考名校的硕士、博士。张炘炀本人也表示不愿复读,并在6年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张炘炀的做法值得刘丁宁借鉴。旅美学者薛涌也说过,“20年以后,没有人在乎你十八九岁或二十几岁时在哪里读书”,也应能给刘丁宁和其他“非某校不读”的学子启发。
当然,刘丁宁愿休学复读是个人自由,旁人无从干涉。只是,很多阅历尚浅的年轻人,执拗追寻的心中“真正理想”,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幻觉,带有许多理想主义的成分。刘丁宁心中无限美好的北大,也有研究生对学校不满而退学,笔者认识的中文系前主任温儒敏也说过,中文系已不存在五十年代那样大师云集的盛况。笔者遥祝刘丁宁明年能考上北大,并如愿进入她所向往的“五院”,但也由衷盼望她能更加成熟。
发表于大河报,详见:http://newpaper.dahe.cn/dhb/html/2013-10/12/content_967342.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