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金色大厅“镀金”丢了谁的脸?

标签:
金色大厅维也纳金厅镀金音乐文化 |
分类: 时事评论 |
文/李清
近日网上爆料,今年以来,已有130多个中国文艺团体和个人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但真正的观众却寥寥无几,金色大厅成了这些“演员”们的“卡拉OK厅”。
说维也纳金色大厅成了中国“演员”的“卡拉OK厅”,无疑是一种讽刺性的说法。很多中国文艺团体和个人远赴重洋,花费巨资租用金厅进行演出,并非为了切磋技艺,而是利用国内公众对金厅情况不够了解,进行“镀金”,沽名钓誉。他们根本不在乎演出的上座率,甚至不在乎现场观众和同行的反应,因为他们主要不是在搞音乐或艺术,而是在搞营销和包装。
然而,单纯看中国人上维也纳金厅舞台,可以说也无可厚非。因为金色大厅按照商业模式运行,只要交付场租,任何人都可享有在那里彩排并演出的权利。既然如此,我们可以说登台表演者良莠不齐,却不宜指责他们去金厅演出本身。就算有人是去自娱自乐,也是他们自己的权利,只要不违反金厅的管理规定。对那些专业水平不高的演出者,大家不去多关注就是。
真正的问题是,为何许多水平不高的演出者上了金厅舞台,也会被国内媒体大幅报道,被业内大肆追捧?普通国内民众不知道金厅的底细,难道媒体和专家也不知道吗?事实上,无非是因为有利益关系,或者为了其他一些目的,故意配合演出者炒作而已。原本,演出者只是“唱卡拉OK”,有了媒体和专业人士捧场、炒作后,才能帮助他们获得名声,并且给公众尤其是音乐爱好者带来误导,甚至影响国内的演出市场。因此,与其批评那些到金厅沽名钓誉者,不如更多关注和揭露他们的“吹鼓手”,那样才能为国内音乐界的浮躁、功利风气降温。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从国内前往欧洲城市维也纳,租用金色大厅进行演出,需要花费不菲的资金,如果是个人或社会企业出钱无可非议,可国内登上金厅舞台演出的,都是如此操作吗?笔者相信,肯定有机构,尤其是国有文艺团体用的是公款。不是说不可以用公款外出演出,可远赴外国演出却不在乎上座率、不关心现场效果,只为了一登音乐之都“殿堂”,回国之后名利双收,如此花公款是否有严重问题?
相关报道的最后说了这样一句话,“金色大厅的舞台上不乏真正的音乐艺术家,但登上这座舞台的却不都是音乐艺术家。”这话说得没错。笔者想再补充一句,艺术造诣平平者登上金厅舞台演出,并没太多丢人的地方,至少跟国家的脸面关系不大,但如果有大量中国文艺团体用纳税人钱“镀金”,国内媒体和业界再推波助澜,毁掉的就不只是部分音乐人的形象了。
发表于城市晚报,详见:http://cswbszb.chinajilin.com.cn/html/2013-09/27/content_9179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