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清
北大的多个食堂里,馒头只卖2角钱一个。因为主食便宜,招来很多教职工家属抢购。食堂遂贴出“主食每个品种限购3个,请自觉遵守”的规定,但很多前来购买的都是退休老教师或者教职工家属,而且不少人还用多次排队、多张卡购买等手段,让限购令无法真正执行。“馒头难求”“主食难抢”成了“北大特色”,时常被学生吐槽,有时还引起争执。(9月25日《新京报》)
北大低价卖给学生馒头,是有合理性而且有支撑的。一方面,学生是没消费能力的群体,需要体现对他们生活的关心,让他们能有较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国家对高校学生食堂有补贴资金。可是,对学生吃饭进行补贴,就必须把馒头卖那么便宜吗?
其实,北大完全可以采取其他办法,避免馒头被非学生群体抢购,让本该补贴学生的钱补贴了其他人。比如,可以将学生食堂与其他食堂分开,或者对学生卡实行低价。但这样做,仍不能避免其他人到学生食堂就餐,或借用学生卡进行购买。而且,价格双轨制也增加了管理成本。最简单做法就是对馒头按市场价售卖,将补贴资金直接发给学生。
但是,将补贴资金直接发给学生,这个方法看似简单方便,学校却未必愿意实行。因为这样一来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按市场价经营的学生食堂,将必须与社会餐厅自由竞争,校方未必有充足的底气。如果校内食堂经营惨淡,面子上会很不好看。二是即使食堂能正常经营,由于价格与社会上一样,看不出对学生的优惠与照顾,会担心社会有所误解。
归根到底,问题涉及到大学后勤工作的性质,即在目前的高校管理体制下,学校食堂不是单纯的餐饮服务企业,还担负着相当的行政与政策功能,是反映学校工作成果、体现学校政绩的工具。既然如此,大学食堂就得办得“有面子”,即政绩明显,而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价格低,尤其是常见主食的价格低。为了维护和体现政绩,大学不惜用计划经济手段来售卖饭菜。
其实,对食堂价格“刻舟求剑”,既不利于提高经营水平,也容易让对学生的补贴成为一笔糊涂账,不利于进行统筹预算,甚至会给贪腐创造空间。多年前,有关方面就提出加快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即便高校食堂有特殊性,也不该以人为低价显示面子和政绩。
发表于楚天金报,详见:http://epaper.cnhubei.com/html/ctjb/20130926/ctjb2160502.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