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馆”全部免费开放只是一个开始

标签:
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公共服务文化 |
分类: 时事评论 |
文/李清
文化部表示,今年年底之前,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将全部实现向公众免费开放,中央已将“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经费列入制度性预算当中。(6月26日《中国青年报》)
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原本就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理应为全民所分享、使用。在国际上,“三馆”普遍都是免费开放的。我们的这些场所如果经常是
“铁将军把门”,或者变成盈利性场所,显然有违建设初衷。而近年来随着政府财力的增长,也使得免费开放“三馆一站”具备了条件。
然而,仅仅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并保障免费开放经费,是远远不够的。在实现这一目标之后,各级政府和“三馆”管理者并非就万事大吉,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首先,免费开放了的“三馆”,不能是空荡荡的。换句话说,至少图书馆要有足够的图书,美术馆、文化馆要有各种藏品和经常性的文化活动。否则,大家进了这些场所之后大失所望,跟没有这些场所、没有免费开放有什么区别?但现实中,很多地方的“三馆”,甚至是政府巨资建设的场馆,徒有宏伟的建筑和先进的设施,却缺少真正应该有的内容,就像“买椟还珠”一样。这样的现象是必须得到改观的。
其次,“三馆”管理者要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很多人误以为,管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并不需要多高的素质,只要守株待兔式的服务就行了。不少地方,甚至将“三馆”作为安排官员亲属就业的场所。殊不知,图书馆进什么书,文化馆搞什么活动,都需要很强的专业能力。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公众文化层次的提高,需要高度重视对“三馆”的经营,让它们真正发挥出积极效用。
另外,目前我国文化场馆分布极不均衡。比如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不仅有区、市级图书馆,还有国家图书馆和高校、民间图书馆,市民阅览、借书十分方便。但在很多小城市,“三馆一站”并不齐全,更不要说广大乡镇地区了。当然,我们也并不需要在基层大兴土木建大型场馆。但是,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建立分馆(站)、送书(演出)下乡、进行远程服务等,让基层民众也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提升他们的文化层次。只有这样,才能协调城乡发展,推动社会整体进步。
总之,公共文化场馆的建设和服务将是一个长久持续的过程。“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始。衷心期盼在不远的将来,“三馆一站”能够成为城乡亮丽风景,也成为公众离不了的精神家园。
发表于山西晚报,详见:http://epaper.daynews.com.cn/sxwb/20120627/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