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留城不易,下乡也难? (华商报)

(2009-03-10 09:05:22)
标签:

教育

大专生

基层就业

杂谈

校园

分类: 时事评论

  文/李清

 

留城不易,下乡也难? <wbr>(华商报)  近日,华南师范大学举办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供需见面会,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一名女大专生,因遭遇门槛歧视,愤而向在场的教育厅官员抱屈,“难道大专生连去农村当教师都这么难吗?为何当初要培养那么多大专生?”(3月9日《京华时报》)

 

    这几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没有人表示否定。但是,有人把这一情况的成因,全推到大学生的头上,说就业难主要是精英意识导致,大学生们不愿到基层就业。这个提法我坚决不同意。我绝不反对让大学生下基层,甚至主张一时找不到对口工作者,不妨先去尝试任何合法职业,以积累工作经验。但是,我们不能将毕业生竞相抛弃专业看作正常现象。比如报道中的这位女大专生,学的是外语师范类专业,对就业的要求也不高,只要到农村学校任教。难道让她无法从事本专业工作,不是人才浪费吗?学校不该设置学历门槛,堵她到基层就业的路。

 

   当然,现在毕业生“货源充足”,在同等条件和待遇下,用人单位选更高学历者,可以理解。但是,一般的社会单位这么做,只能去引导不能强制。公办的学校就不一样了,作为国家财政拨款单位,有义务在消除就业歧视、帮助大专生就业等方面,作出积极的贡献。其实,大专毕业生到农村学校,是完全能够胜任的。现实也告诉我们,很多时候大专生在农村基层工作,要比高学历者更安心踏实,也留得住。

 

    我注意到,现在基层、西部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多有“攀高”现象。因为毕业生多,政府竭力让毕业生去基层,同样因为毕业生多,基层招人也开始挑三拣四,门槛越来越高,待遇并不怎样的农村学校,也玩“今年我们不招人,招人只招本科生”,这看起来似乎已成难解悖论。笔者以为,要最大限度地释放就业空间,其实不在于地理区域上的拓展,而在于制度上变革。如果农村、基层可供就业的,不只是有限几家事业单位,大学生去基层创业,政府能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实际扶持,我想肯定能有大量毕业生在基层实现价值。

 

  发表于华商报,见:http://hsb.hsw.cn/2009-03/10/content_7257123.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