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农村的中学搬进城 (羊城晚报)
(2008-10-19 11:00:04)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视野 |
几年前,因为农村中学老师大量流失,新毕业的大学生又不愿到乡镇任教,而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把孩子送到县城读书,让县城的中学超负荷运转,山东省平原县做出了大胆动作,将全县的农村初中全部撤销,在县城新建和扩建5所初中,让农村孩子全部进城读初中。(《人民日报》10月17日)
平原县委书记说,均衡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有两种路径,一是把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转移,二是农村中学进城。他们曾经做过第一种努力,但收效不大,于是转走后一种路径。在笔者看来,他们及时转换思路,既务实更显示出远见。不妨看看许多别的地方,“把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转移”,已经逐渐走进死胡同了。比如一些地方,教师不愿到农村任教,就规定无农村任教经历,不得晋升高一级职称。甚至有学校因无人肯下乡,“抓阄”摊派名额。
笔者支持农村中学“进城”,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正在快速城市化,城乡人口形势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在二三十年之前,一般的县城人口,只占全县总人口一二十分之一,而由于交通不便,农村居民很少去县城。但现在,不少县城已向中等城市发展,进城务工、定居的农民越来越多。县城的人口增多了,仍维持原有的学校布局,难道还合适吗?
2004年,平原县城的中学人满为患,如四中的平均班额在77人以上,有的班级甚至3人合用一张课桌。可以说,这是不随人口形势调整学校布局,必然会出现的“奇观”。农村居民希望将孩子送到县城,接受更好的教育,见识更大的世面,与县城的教师不愿下乡,大学生想在城市工作一样,强行压抑是不可取的。派几个家在县城的教师,到农村学校进行支教,教师本人心安不下来,能起的作用也杯水车薪。而县城学校太少,也给了乱收择校费空间。
从实际效果来看,平原县让农村中学“进城”,也是受农村家长欢迎的。比如有家长表示,“县城环境好,老师也教得好”,还有农民说,“一块钱分到十处花和在一处花,效果能一样吗?”这也就是说,在县城增建学校的同时,将农村的学校撤销掉,可避免资源浪费。让农村中学“进城”,家长不用再“眼馋”县城学校,教师也不用再担心被“发配”,可谓多赢。
当然,根据城乡人口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城乡学校布局,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地方,都要学习平原县的做法,将所有乡镇初中都搬到县城去。平原县总人口相对较少,政府也有足够财力,这些都是能让所有农村学校进城的条件。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在一些较大的中心镇,保留一些学校并重点建设,只将部分农村学校进行撤并,在县城新建合适数量的新校,就可以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