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获对诸葛亮究竟有多仇恨?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娱杂谈 |
如此为孟获“平反”是狗尾续貂
文/李清
云南曲靖市陆良县的五峰山有座墓葬,碑额为“南蛮王孟获之墓”,碑文中有“吾遭诸葛亮辱……宁站死、勿跪生”等字样,充满对诸葛亮的反感和怨恨,与常人熟知的《三国演义》中说法大相径庭。原来,这是该县原旅游局长10年前为开发旅游,“根据历史和民间传说”,“站在孟获的角度为他说话”的。(《都市时报》10月9日)
笔者不想去探究,孟获当年被“七擒七纵”后,心里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对诸葛亮有无怀恨,死前对儿子又说过什么,因为人早已不在,这些都无法再获知,除非新发现相关的典籍、文物。当然,今天的人对历史,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笔者以为,假立古碑为孟获“代言”,实属狗尾续貂之举。
在《三国演义中》,“七擒七纵”之后,是“孟获乃心服”。有历史学家表示,“七擒七纵”并不见史载。然而,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即便完全是虚构的故事,其结局符合艺术真实,人物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也符合正常的逻辑。诸葛亮给了孟获那么多次机会,让他对自己的失败无话可说,他怎么还能说自己“遭诸葛亮辱”,称战争的结果“是非难定”呢?
不可否认,对一些流传深远,乃至已深入人心的事物,今人也可以重新进行理解,为历史人物或事件“翻案”。只是笔者以为,无论是“平反”还是“颠覆”,都只能以自己名义提出,让社会去决定是否接受。比如你可以认为秦桧不是奸臣,但你得说明这是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古已有之的定论。现在,陆良县为“孟获墓”立的碑,字体“既不完全是篆体也不全是隶书”,也没有说明内容的来源依据,让不少游客误以为是古人所立,这样的做法相当不合适。
写碑文的陆良县前旅游局长说,他发现孟获在少数民族百姓心目中,地位很高,近乎英雄。笔者承认,这或许是真实情况。因为“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何况当地少数民族对孟获,有身份上的接近和认同感。但是,既然是当地少数民族视孟获为英雄,为何不直接客观说出这一情况,而非要去假托古人乃至孟获本人,造出假碑文欺骗广大游客呢?
报道中说,陆良县的“南蛮王孟获之墓”,其实是当地为了开发旅游,自己随意认定的。笔者以为,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想通过开发旅游带动发展,乃至提升历史文化品味,想法是可以理解的。可历史文化只能挖掘,不能编造和杜撰。更何况,“七擒七纵”的故事,本来表现的是诸葛亮的智,孟获的义,是民族团结的典范。四川凉山州雷波县,每年都办“孟获文化旅游节”,效果相当好。现在陆良县立的碑,却着重表现孟获对诸葛亮的恨,还宣扬少数民族对汉族,要“宁站死,不跪生”,这样的“平反”,对旅游对文化,有何积极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