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我为天国里的父母做本相册

分类: 心情故事-音乐-日子 |
文/图翻拍
又是一年清明节。在父亲离开二十五年后,母亲去和父亲团聚了。让人不敢相信的是我们永远也见不到双亲了,因为至今我梦到父母时还都是过去的生活情景。
因为远离家乡,所以每年的清明我都会以自己的方式来为父亲祭奠。写一篇怀念的文章,听一曲家乡的歌曲,翻看一下父亲留下的老相册,回味那曾经的日子。而今年的清明更加的不同,生我养我的母亲不在了,每次打开手机看她最后的音容,听她最后模糊不清的叫我的名字,我都不禁泪水涟涟。
明天就是清明节了,我不能回到家乡为父母扫墓了,找出珍藏着的父亲自己做的老相册,一页页、一片片地翻拍着,那些过去的岁月像放电影一样从我的脑海里回放着,那种怀念就更加的刻骨。
父亲生前有个爱好,就是喜欢照像。而且他特别细心,竟然保存下来了从自己三、四岁一直到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各个时期的照片。父亲一生朴素节俭,他最奢侈的一件事就是照像,让我记忆最深的是六十年代初他去上海出差时,在照像馆里拍的“京剧古装照”。姐姐上班后就在照像馆工作,记得父亲总是给她讲拍照的姿势不能死板,他单位的好多工作照拍的就是那种随意性的,现在看来父亲拍照的观念还是很超前的。
总在想,父亲没有赶上数码和网络时代,是个很大的遗憾,就让我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为天堂里的父母做一本网络相册吧。爸爸,妈妈,送你的这本相册里的照片你看到了吗?和你在一起的爷爷、奶奶、二叔、二婶、三叔、三婶、老叔也看到了吧?这些是你保存了多年的照片,是我们一家人生活的印迹,也是你一生的生活轨迹,我们都珍藏着呢,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你们,您就放心吧……

从父亲童年照片里你可以看出,父亲童年时家境很不错的,当时爷爷是经商的,但父亲14岁时爷爷因被骗一气这下就病逝了。当时上有瘫痪在床的母亲,下面的三个弟弟最小的只有11个月,父亲用他稚嫩瘦弱的双肩担起了一家5口人的生活。他和二叔靠砍柴拾破烂、跑小买卖和给人抄帐本养家糊口。右面的这张照片,我想应该是父亲十几岁时拍的,那棉大衣还清楚地看到破了的洞。
断断续续念过三年书的父亲一有时间就跑到一家私塾的窗外去听课,那位老先生被他渴望求知的精神打动,破例免费让他在私塾旁听。虽只半年的时间,却为父亲一生从事文字和数字工作,直至成为一名全国优秀统计师打下了基础。
父亲多次参加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并都担任着主要的领导工作。右面这张照片是市里的记者来家给拍的,后来在市文化馆的一个成果展上这张照片放了好大挂在展室里,当时我是这个展览的解说员,真是很为父亲骄傲。
这是1963年父亲去上海时拍的古装照片,相当时尚了。
这张照片是从玻璃砖下拿出来的,色彩已经改变了,但还依稀可以看到我家后院从一楼到楼上爬满的啤酒花藤,这都是父亲自己种的,离休后父亲在房前屋后种树种花,饶有兴致地打理着。就是在他走的那天上午,还在这个小院子里种花。
应该说,父亲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他是充实与幸福的,因为他永远都有着自己做不完的事情。
母亲17岁嫁给父亲,当时奶奶病卧在床,三个年幼的弟弟。在家的独生闺女进门就承担起了一家人长嫂的重任。为三个弟弟娶媳妇,供一个弟弟上了大学,为了侄子的工作她又提早退休让侄子接的班。这是母亲年轻时与同事、朋友、妯娌的合影。
母亲做了一辈子的会计工作,父亲工作忙,很少做家务,家里有大事小情几乎都落在了母亲一人身上,稍有点空闲,她就是织毛衣,花样翻新,我很小织毛衣就是受母亲的影响。记得中年的母亲很少有笑容,那时我们都很怕她,好像当了姥姥奶奶后,她才变得开朗了一些。
母亲从六十六岁患脑血栓,一直病了快近二十年,多次住院,也几次病危,但她非常坚强。尽管晚年几乎不能自理,甚至也不太认人,但多数时间她都很安静很听话,直到悄无生息的离开。
这张家庭合影应该是父亲最后一个生日的留念,也是家人最多的一次合影。
清明节里,深深地缅怀着天国里的先人们。。。心植一缕香,遥祝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