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国际心理学家Frank博士逝世十周年

标签:
大家心理熊汉忠frank国际心理学家兄弟 |

国际知名心理学家:David Frank Cardell

1. 这是Frank第一次来中国(2004年底),我和他第一次见面的地方:北理工南门外的雕刻时光。我还记得,那次见面的餐饮费还是Frank买的单。或许是歉意和惭愧使然,从此之后,只要是Frank来中国和我在一起,我没有再让他花过一分钱的饭钱

2.
感恩两位将Frank引荐给我的女士:(右二)来自西班牙的留学生Karla(中文名“开乐”),曾在英国参加过Frank的工作坊,在北外学汉语期间得知教她汉语的吴思娜老师(左二)也是心理学博士,于是将Frank介绍给吴博士,吴博士又将Frank推荐给了从事应用心理学的我。从此开启了Frank博士的中国心理学之旅。
3. 我和吴博士陪同Frank第一次游颐和园。
4.在颐和园的知鱼桥上,Frank感兴趣于庄子和惠子关于“鱼之乐”之争: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
5.
感恩北师大的石林教授(中):由我组织的Frank心理工作坊,绝大部分都是由石老师担任现场翻译。石老师翻译的心理咨询书籍在国内应该是最多的了,许多的心理咨询师都是读石老师翻译的心理咨询书籍“长大的”。Frank的随意性为工作坊的口头翻译增加了不少难度,而石老师的专家级美式翻译为Frank工作坊的整体效果增色不少。
6. Frank在北京卡耐基培训学校开设的早期小型心理工作坊。
7.
由吴思娜、陈骐、李颖丽和我四位博士联手,2006年1月将Frank的第一本书译成中文《重建自我——从阴影走向光明》,由现代出版社出版。
8.
Frank的另一本书《鹰之飞翔》也由广州的几位朋友译成中文,2009年12月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9. 2010年4月26日,30多位参加过Frank工作坊的朋友,相约在我当时工作的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追思缅怀Frank!
十年时间,早已不能用快慢长短来描述。跟随陪伴Frank的时间前前后后也只有6年,时间虽然很短,但记忆实在太多!Frank是我职业生涯乃至人生旅程中遇到的一位贵人,像老师也像朋友更像兄弟。
在中国时,我对他的过分照顾曾让他反感,并笑话我是“中国妈妈”;但我第一次去俄罗斯时,他和他的俄罗斯朋友却也像“妈妈”一样照顾我;
尽管我和他之间曾有过很大的分歧,并吵过架,我也曾赌气甚至下决心不再理他,但每一次他来中国都会不计前嫌地来找我,让我深切体会到那一份异国兄弟的难得情谊!
还有,我的咨询,我的课程,甚至那一种使命感,许许多多的方面都有Frank的影子。
或许,Frank根本就是上帝派来帮我的?
无论如何,我都想说:谢谢你,我的Frank兄弟!愿你在天上继续享受属于你的特殊旅程!
2020年4月22日,北京
你的中国兄弟,Pa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