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压力产生的心理机制

(2010-11-16 11:27:38)
标签:

熊汉忠

压力管理

压力产生

压力模型

主观评价

压力体验

杂谈

分类: 减压随笔
同样一件事,为何有的人觉得无所谓,有的人觉得受不了?
同样一个人,对待同样一件事,为何有时候觉得无所谓,有时候又受不了了?
世界还是那个世界,事情还是那件事情,因为“感觉”不同,结果也就非常的不一样了。
压力的产生确实也是一样。
不妨来看看压力产生的基本模型——我在《职场压力管理》的企业培训课程中所做的两张幻灯片:
模型1:

压力产生的心理机制
压力完全是因为“刺激事件”(压力源)产生的吗?很多人都是这样认为的,就像上面的模型所揭示的。这个模型有一定道理,可以部分解释“坏事让人不舒服”的事实。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为“坏事就是坏事”的,而且,事情“坏”的程度也往往因人而异,这些却不是上述模型所能解释的了。同样面临就业的“压力”环境,有的人看到的是不公平、用人单位的没有眼光、付出得不到回报等,体验到的是找不到工作的难、挫败感等;而有的人看到的却是难得的挑战与更多更好的机会。显然,单纯用刺激事件来解释压力的产生以及压力的大小太片面了,也很容易让人在“困难”面前失去信心甚至希望。

再看下面的模型:

模型2:


压力产生的心理机制

模型2不排除刺激事件(压力源)本身的影响,但更加注重的是当事人的主观评价。既包括对刺激事件的评价,也包括对资源的评价。
对刺激事件的评价:同样的事情,有人认为是好事,也可能有人认为是坏事,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压力源的刺激事件来说,积极的人不仅能够看到好事的“好”,还能看到坏事的“好”——消极事件背后的积极意义,所以,积极乐观的人即使身处逆境而仍然能够坦然面对并最终走出逆境,他们所体验到的压力感似乎就小很多;相反,消极悲观者不仅认为坏事就是坏事,而且还会觉得好事远不够好,这样他们从“坏事”中所体验到的压力感相对更大,从“好事”中所得到的快感与支持也相对更少,总体的压力感自然就大很多。
除了评价刺激事件(压力源)之外,主观评价还包括对资源的评价。一方面是自身的应对压力的资源,既包括现有的资源,也包括潜在的资源,诸如个人能力、心态、身体素质等;另一方面是当事人所拥有的、或可利用的外在资源,包括物质的、人际的等等。
对刺激与资源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的压力感。因此,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压力的大小不仅跟刺激事件(压力源)有关,而且跟每个人如何看待刺激事件(压力源)以及如何评价自己有更为密切的关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