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全文3)

标签:
熊汉忠大学生就业就业压力压力管理论坛教育 |
分类: 中心动态 |
12、去西部与郊区的意愿
图1-19
图1-20
如图1-19所示,只有27.5%的被调查者表示愿意去西部工作,而更多的人(39.2%)明确表示不愿意去西部工作,另有三成(31.7%)的人表示“可以考虑”去西部;
如图1-20所示,相对去西部而言,郊区以及乡镇基层的被接受程度似乎稍好一点,表示“愿意”和“不愿意”的比例分别为34.2%、34.7%,另有30.3%的人表示“可以考虑”。
无论是去西部还是下基层(郊区、乡镇),都有三成左右的人表示“愿意”,说明大学生的就业定位也正在表现出灵活性与现实性;而与此同时,也同样各有三成多的人明确表示“不愿意”去西部与基层乡镇或郊区,这部分人群除了在中心城市就业的学生之外,可能包括了明确考研、出国等多个群体。
第二部分:压力分析
分别从压力源、压力感受以及压力应对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压力源分析
就业压力源分为4个维度:家庭、学校、社会、个人。一共包括10个方面的题目。
图2-1
如图2-1所示,在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人4个维度上,都存在明显的导致就业压力的因素。综合对10个方面的因素分析发现,依次以父母的地位不高、用人单位不公、学校名气不大、父母就业观不一致以及个人自信心不足等5个方面影响最大。
这样的结果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现今求职者更倾向于外归因,将就业压力更多的归因于父母的地位不高、学校名气不大以及用人单位的不公等外在因素,而忽略了自身的实力问题、态度等。这种不顺利时的习惯性外归因方式,也就很容易导致“怨妇”现象。要彻底解决就业压力,还要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加强自身竞争力。
图2-2
如图2-2所示,进一步分析发现,有实习或兼职经验的在校学生,更多的倾向于内在归因。他们认为个人自信心、能力以及个人职业规划等与能否顺利就业关系更大。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他们因为有更多的经验,成功的机会也就相对增加,内在归因又会强化他们的自信心与成功体验,因而形成了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进一步促进他们就业。
二、压力感受分析
就业压力感受共分为3个维度,分别为压力导致的生理感受、情绪体验和行为感受。共设置了6道题目。
1、生理方面的影响
图2-3 找工作对睡眠的影响
图2-4 找工作对食欲的影响
从图2-3、2-4中可以看出,因为找工作而影响睡眠以及食欲的人群都占了相当的比例,尤其是对睡眠的影响显著多于没受影响的人群。表明就业压力已经对大部分学生的生理指标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
2、情绪方面的影响
图2-5 找工作对情绪的影响(1)
图2-6 找工作对情绪的影响(2)
从图2-5、2-6中可以看出,“想到毕业就忧心忡忡”的比例高达52%,而“对目前的就业形势赶到乐观”的人群不足9%,此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情绪体验已经显著的受到就业形势的影响,并因此产生了明显的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