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部分文章与媒体报道5——女性解压的两大时尚陷阱

(2006-06-10 16:17:35)
分类: 媒体报道

 

女性解压的两大时尚陷阱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职场人士面临的压力也随之增加,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带有“时尚”色彩的解压方式。其中有些是健康的,可以有效缓解压力,使身心恢复正常;而有些表面看来似乎是一种享受,实际上却是非理性的,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压,反而经常会导致新的甚至更大的压力出现。笔者在培训与咨询中曾遇到下面这样两例个案,在此略作分析,以免重压之下的职场人士陷入类似的解压误区。
暴饮暴食——只增肥不减压
案例A:30岁出头、单身的李女士,性格内向,曾经拥有一副让同龄人羡慕的好身材。在多次跳槽以后,李女士终于找到一家实力雄厚的合资企业,不久就进入了公司的中级管理层。然而好景不长,自从公司调来一位老是“挑刺”的新上司以后,李女士的工作与生活都发生了“逆转”。尽管李女士比以前更加努力工作,工作量也明显增加,但是得到的结果却总是挨批。渐渐地,李女士开始明显发胖,挨批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原来,每次挨批之后,李女士都要暴吃一顿,每次都是吃得肚子鼓鼓的,直到疼得在床上打滚,只有这样才能冲掉因为挨批而带来的坏心情。
李女士采用的是非理性的解压方式之一——“暴饮暴食”。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地的白领阶层,这种方式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虽然可以暂时缓解部分压力,但是其代价是摧残自己的身体,尤其是消化系统,其后果也是不言自明的。使用这种解压方式,通常与儿时的体验有关。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形:当一个小孩受到委屈而哭闹时,大人会一边哄着小孩“乖乖,别哭”,一边将好吃的东西塞到小孩的口里,吃着吃着,小孩就不哭了。小孩用“吃”的代偿满足在心理上平衡了前面的“委屈”。因此,像李女士这样采用“暴饮暴食”方式解压的人,实际上是在用“内心小孩”的身份重复童年的体验,然而,现实中的李女士因工作压力带来的“委屈”已远非儿时的委屈可比,如果依然采取“吃”的方式,就只能通过极端的“暴饮暴食”来达到新的心理平衡。
用购物来发泄——适得其反
案例B:就职于一家著名软件设计公司的唐女士,在业务上十分能干,短短的几年时间就从一位普通的程序员被提升为公司主管技术的副总,收入的显著增加与社会地位的迅速提高,自然让她觉得很满足,然而,随之而来的各种应酬活动却也让原本就不善交际的她苦恼万分。每当应酬时,唐女士的内心是既抵触又紧张,可是却不得不装着一种在别人看来似乎很轻松的样子,每次戴着这样一副沉重的“微笑面具”,都让她觉得异常的疲惫和难受。一旦应酬结束,她不是像往常一样直接回家,而总是忍不住驾车直奔商场,将钱包里的现金以及信用卡里的钱全部花光,只有这样才能“化解”心中的疲惫和难受。奇怪的是,一回到家里,她就发现所买的东西并不是自己所喜欢的,并且绝大部分都是自己根本不需要的,或者已经买过的。于是,先生指责,自己后悔。下次应酬结束,又是狂购,接着后悔,这样的循环持续了不到半年时间,家庭的经济状况与夫妻关系都远远不如从前了。
“疯狂购物”也是一种非理性的解压方式,对于高收入、高压力的“双高”白领而言,这种方式已经不陌生了,当然更多的是都市女性。“疯狂购物”体现的是另外一种“控制感”或“占有欲”,潜台词是“我能(控制这些物品)”,实际上唐女士也等于同时告诉别人“不能(面对压力源)”。因此,像唐女士这样的解压方式,一方面是回避直接压力源,通过对所购物品的“控制感”与“占有欲”而达到一种代偿满足;另一方面,表明唐女士可能缺乏足够的自我认知,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尤其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对于应该说“不”的事情说“不”。
压力本来就具有双面性,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它。我们既可以将它作为一种武器,伤害自己、他人或者社会;同样,也可以将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工具,用以促进与改善我们的工作与生活。

(发表:北京娱乐信报2005/12/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