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胡伟立访谈[四]

(2009-01-11 05:13:09)
标签:

胡伟立

williamwu

杂谈

分类: 音乐杂谈

问:您喜欢写器乐作品还是声乐作品?

答:只要是我创作出来的我都喜欢。我的脑子里头是天马行空想着什么就写什么。

问:您是怎么接触到影视音乐的呢?

答:小时候蹲班,一蹲班就不爱上学、就逃课。逃课后干什么去呢?没事就看电影。我从小就爱看电影,看《幻想曲》,《小飞象》、《白雪公主》等迪士尼的卡通片,还有很多音乐片和音乐家的传记片,像讲施特劳斯的《翠堤春晓》、讲帕格尼尼的《剑胆琴心》等等。上海的电影院又多,从一轮影院看到二、三轮影院,什么样的片子都看过。所以后来我到电影学院讲课讲到那些老电影的时候,当时音乐是怎么进来的?跟剧情怎么配合?怎么从有音源的音乐变成无音源的音乐这些东西记得特别清楚,学生们就问我什么时候看的这些电影,我说那是歪打正着。你如果热爱这样东西,那东西就会印到你的脑袋里,在你的记忆库存里是难以磨灭的。1970年,我在“五七干校”劳动改造了三年。(19)73年回来后,我不想在中国音乐学院呆了,正好那时电影学院录音系缺一个音乐教师,我就去了。到了北京电影学院后,全院同事之间的关系特别好。1973年,导演系的曾宪涤老师和摄影系的周坤老师带学生拍了一部叫《山花烂漫》的故事片,他们知道我是从音乐学院调过来的,而且知道我有很多成功的作品,就找我为这部片子作曲。我看过片子写完音乐后就找了中国歌剧院的乐队录音,出来以后大家反映很好,导演也满意,这个是我的第一部作曲的影片。后来摄影系的韩建文老师(周坤老师的爱人)拍纪录片也来找我合作,这样我又搞了很多的纪录片。1973年,北影开拍了一部由崔嵬导演,谢芳、徐敏、赵子岳、项堃主演的叫《山花》的片子。那时候还是“文革”期间,是江青抓的反映大寨的片子,我们为此还去了大寨。江青对影片诸多挑剔,几经修改,这片子足足拍了三年。我那时候在组里帮巩志伟当助手,他是八一厂的作曲家,是山西人,在这部讲大寨的片子里运用了很多山西民歌。从他身上,我学到了许多民族地方风格的东西,我也在里面写了几段音乐,巩先生很满意。在这摄制组里有几个属于助手的小字辈,我们经常混在一起。录音的小字辈是来启箴,那时候他就经常背着个纳格拉录音机,我在棚里给他拉琴弹琴做很多试验;还有导演系的司徒兆敦,指挥是陈佐湟。当时我们在组里建立了友谊,等这个片子完成后,就不断地有片子找我作曲了。

胡伟立访谈[四]

[1982年在北京电影制片厂]

胡伟立访谈[四]

[1985年在长城拍摄“艺海情缘“]

胡伟立访谈[四]

[1985年在长城拍摄“艺海情缘“与沈丹萍夫妇]

问:您认为纯音乐跟电影音乐之间有什么不同?

答:纯音乐是一个听觉艺术,天马行空自己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但电影是个集体的创作,音乐在其中是服务性的,要服从整体,需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去和导演、录音师、制片等各方面沟通。你还要考虑经济上的预算,根据每个不同导演的风格来配合和适应,更需要极强的应变能力。电影音乐不同一般的音乐,它有个画面限制你,除了时间以外还有一个空间,你还要为剧情服务,画面讲个么东西,你要跟它配合,并且还要有时间长度的限制,你必须在这个限制中间完成你最好的东西,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想一个什么招一下子就把高潮推上去了,在时空的变化中做好音乐转换的连接。除了音乐,电影里还有对白、音效等其他的声音,要把音乐、声音效果和对白看成是一个整体,看到画面的时候就要留意,我会把整体的各个部分的因素都考虑进去。有些地方我把其他的Frequence,(中文“频率”的意思。)留给音效、留给对话,让音乐飘在上头。我自己对质量要求的门槛定得很高,这样拿出来的东西就站得住。站不住的我自己就把自己推翻了,我自己都听得出有问题,那别人就有可能也听得出。很多东西是在实际中悟出来的,在课堂上是学不到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