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人来疯”孩子变得懂事有礼貌

标签:
人来疯孩子育儿广秀答疑 |
分类: 教子话题 |
一位家长诉苦,说4岁的儿子是个“人来疯”,只要家里来了客人,哪哪儿晃动的都是他的身影,舌尖嘴利,插话,满屋子乱窜,显摆自己的玩具等等,弄得家长面子上很下不来台。
还有一位妈妈,说最怕带5岁女儿到朋友家做客,因为女儿去到别人家后,高门大嗓,跟别人家的孩子抢玩具,争吵,告状,动辄闹成一团。
这些苦恼的家长们想知道,怎样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让喜欢“人来疯”的孩子变得懂事,有礼貌。
由此,我想起一位幼师给我讲过一件事,在她所带的班上,有位四岁的小男孩,长得虎头虎脑,非常可爱,可是,性情急躁,稍不如意就爆粗口.老师觉得奇怪,这么小的孩子,他骂人的习惯是从哪儿学来的?为了弄清缘由,她去孩子家做家访。孩子的父亲,一位性情粗暴的工人,听到老师说孩子爱骂人,就急眼了,他一把抓过孩子,边打边愤怒地说:“你这个小兔崽子,谁让你在幼儿园骂人的,看老子不揍扁你……”
显然,这位父亲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骂人,却没有意识到,正是他自己言语粗俗,才让孩子出口成脏。而这并非特例,据一项“中国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与教育”调查显示:77%的小孩对“父母们要求子女做的自己却没有做到”感到不可理解,近54%的学生承认他们的吸烟、打牌等不良习惯是受父母的影响。
因为孩子极具模仿性且缺乏辨识能力,对于家长的言行举止,很容易复制、模仿和延续。所以,有教育专家曾经指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占75%,父母不注意修身养性,品行不端,孩子很容易言语粗俗,行为失范。
不少实验证实了上述结论,比较著名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关于“波波玩偶”的实验。实验者先让3-6岁的孩子们分组观看成年人攻击性地殴打、拍击、辱骂玩偶的情形,然后让孩子们自己跟玩偶玩儿,结果表明,孩子们不仅全盘模仿模成人对玩偶的攻击性行为,还会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方式去攻击玩偶。这个经典实验告诉我们:孩子们确实会去模仿他们所看到的行为,所以,“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是父母的影子。” 家长若想培养出文雅明理懂礼貌的孩子,最关键的一条是:给孩子当好榜样,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
此外,在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时,讲究方式方法也很重要。因为孩子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主要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家长若仅仅停留于口头说教,孩子会觉得枯燥乏味,产生排斥心理。若能以故事、游戏、角色扮演等方法并结合现实情境进行,效果会更好。
如针对本文开头,第一位孩子的“人来疯”,家长该意识到,“人来疯”背后隐含着孩子渴望关注,渴望赏识的心理需求,假如在客人上门之前,家长提醒孩子自己是小主人,并就如何招待客人主动征求孩子的意见,让孩子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其中,适度承担起礼貌待客,招呼客人吃好等职责,这将激发起孩子的主人翁意识,让孩子有使命感和存在感,更愿意收心敛性,自觉扮好小主人的角色。
针对第二位孩子到别人家做客时高门大嗓,不懂谦让的表现,家长不妨用手机录下孩子的真实表现,回到家后放视频给孩子看,提醒孩子此类行为将导致的后果。再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把正确的做法示范给孩子看。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当,并且知道如何去改。
总之,家教无小事,处处是楷模。若让孩子变得文明懂事有礼貌,家长既要做好,也要深谙孩子的心理需求,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