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手机和电脑的年代,我们怎样过春节?

标签:
春节年味幸福感广秀随笔 |
分类: 心语低诉 |
春节将近,年味儿渐浓,在兴致勃勃采购年货,张罗着过年的时候,脑海里突然浮现出儿时过年的情景.
我的童年是在上个世纪,物质极度匮乏的70年代度过的。彼时,没有手机、电脑和电视,更没有春晚。现在再回过头过那种信息闭塞的日子几乎无法想象,但关于春节最美最甜的回忆恰恰全来自那时。
那时父母还年轻,我们兄妹四个全在他们温暖的羽翼下生存,平常穿粗衣,吃淡饭,过着紧紧巴巴的苦日子,所有的渴盼和念想就全集中在春节。
春节首先意味着有各种各样的好吃的,瓜子,糖,花生,炸得油汪汪的“咧嘴笑”蚕豆,雪白的花卷、油饼﹑油条,香到骨子里的肉饺子,酱牛肉,萝卜炖羊肉,甜酸鱼,猪肉白菜炖粉条等等都是只有春节才可以尽情吃够的美味。
平常缺少油水,饿得黄皮寡瘦的我们,可以畅开小肚子,从除夕吃到十五,吃得舌头发麻,嘴起泡,吃到见着饺子就起腻。但是,等年一过完,餐桌上又恢复了玉米粥,窝窝头和咸菜的主食时,我们就会发疯般地回忆起春节的种种美味,就会边吞咽口水,边热切地盼望下一个春节早日到来。
春节还意味着有新衣服穿。平常我们四兄妹,小的穿大的穿剩的衣服,衣服破了打个补丁照旧穿。只有春节时,父母会毫不吝啬地每人给做一套新衣服,再配上新袜子和新鞋。从头到脚焕然一新,拿个小镜子上照下照,左照右照,照花了眼,乐开了心,怎么美都美不够。
只有春节,我们才能拥有一点可以支配的压岁钱,亲朋好友也多,从初一到十五,每天你来我往,互相拜大年。父母把我们分成两拨,分头到一些亲友家拜,一般都是鞠躬,对长辈说声过年好,压岁钱就会很自然地递到手中。
父母的规定是,压岁钱要统一上交,因为我们收进,他们给出,能扯平就不错了,这上面是没有赚头的,等全部应酬完了,再给我们几个零花钱。
辛苦那么多天,真正到手里的钱也就一两元,我们都舍不得花,东藏西掖,藏得皱巴巴汗津津,等开学了,跟同学比,看谁的压岁钱多。再每天拿出二分或者五分,买包瓜子,买几根棒棒糖,香香甜甜的滋味渗入骨髓。
那时的钱,经花,两块钱对我们是笔巨款,可以花好久。因为这样,有次跟一位表妹炫耀我藏在枕头下的2块多压岁钱,结果她离开后,钱也不翼而飞。急怒之下,我冲到她家里,声泪俱下地跟她父母告状,钱的确找出来了,她也承认是她拿的。但她被父母揍得哇哇大哭的模样,让我现在想起来都依然惭愧。
春节讲究祥和团圆,最忌讳说不吉利的话。平常因为生活的重压而脾气暴躁的父亲,在春节期间完全的一团和气,和我们打牌,放鞭炮.做灯笼。我们也经常一脸骄傲地尾随在街头的秧歌队里看父亲表演,并大声地为父亲叫好。
赶上下雪,就会全家到郊外堆雪人,打雪仗,到冰封的黄河上滑冰。晚上,我们点起父亲用纸糊的的红灯笼在大街上肆无忌惮地奔跑,捉迷藏.并时不时地被当街炸响的小炮仗吓得捂耳尖叫。.
初一到十五,,每天都喜洋洋,我们脆甜的笑声飘荡在冰天雪地里,洒落在温暖而窄小的平房里。
那时,我最大的遗憾就是:为什么不能天天过年呢?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掰着指头算计,还有多久过年。可以说对春节是朝思暮想,望穿秋水地盼望着的。
现在,生活越来越优越,儿时的种种期盼和享受随时都可以满足,春节却越来越索然无味。
为什么呢?也许用一种经济学理论可以解释:外界所给予的客观满足感越低,人们所获取的快乐感越高。在物质和精神都贫瘠的年代里,春节于我们,无疑是一场华美的盛宴,既抚慰了我们的心灵,也安抚了我们的肠胃,从而成为我们黯淡生活的亮点和内心深处最大的渴盼。
现在,一切来得太容易,一切就显得没意思。
好怀念儿时贫困年代里的春节。
也顺祝北方的家人及亲朋好友新年快乐!祝各位网友鸡年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