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广秀
广秀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239
  • 关注人气:20,4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刚上初一的女儿早恋了怎么办?

(2008-12-01 08:00:37)
标签:

初一

早恋

反抗期

家长

策略

分类: 教子话题

 

刚上初一的女儿早恋了怎么办?

 

车老师:

您好!

每天打开电脑第一件事就是欣赏您的博客,您对生活的感悟帮我解除了许多烦恼,现在有一件事让我不知道如何是好,恳请您帮帮我。

我女儿今年刚上初一,学习成绩很好,期中考试成绩在全校名列第三,别人都夸她漂亮聪明,我知道青春期孩子早恋很普遍,经常跟她讲早恋的危害,她说过她不会的。

可就在昨天,发现她在学习时间发短信,我把手机没收了,查看是给一位男生发的,那男生说爱她。我当时就懵了,觉得平时很听话的女儿怎么也这样了?

吃完晚饭后,我决定跟女儿谈一次,问她是不是在恋爱,她说不是,我说那短信是怎么回事,她不说话了。我又问女儿喜欢那个男生什么地方,她说不知道,我说不知道就喜欢太盲目了,我问女儿你不是说过不会随便喜欢别人的吗?女儿说可她现在就喜欢上了,还说那个男生就是对她好,不过他们现在已经掰了,我问为什么掰,女儿说她的好朋友知道这事后找了那个男生,告诉那个男生如果真爱我女儿就不要打扰她,否则是在害她,那个男生为了不影响我女儿成绩就想不谈恋爱了。

我说那很好啊,你的朋友对你也很好,你们以后就不要单独来往了,不要打电话发短信了,女儿说那不行,我已经答应帮那个男生学习,给他补课了.我说补课这事你作不了,你也没时间,让他妈妈给他找个家教吧,你告诉他自己的学习经验方法就可以了,女儿说不会影响学习,又说班上两个同学从谈恋爱后学习成绩都上升了,我说不受影响的是极少数,女儿虽不说了,可我知道她心理并没认可我的观点,现在的我内心焦急如焚,又怕多说会引起逆反,请您帮我出出主意,接下来该怎么办?多谢了!!

                                          一位不知所措的母亲

【答复】:

这位母亲的女儿刚读初一,也就是13岁左右的年龄。处于心理学中所讲的第二反抗期。因为生理心理的急剧变化,易对异性产生朦胧的好感,也容易对父母的说教产生逆反心理,所以,了解这个时期孩子的早恋特点,因势利导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给这位母亲的简单答复:

一 ﹑初一学生早恋的心理特点

从这位母亲的描述中看出,她的女儿既漂亮又好学,她对女儿寄予厚望。发现女儿小小年纪居然承认喜欢一个男生时,感到惊慌失措,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我想提醒她,初一的孩子年龄较小且社会成熟度相对较低。他们因为生理及心理的发育,易对异性感到好奇并产生朦朦胧胧的好感。在这种好感的驱使下,会模仿影视文学作品,向异性眉目传情、暗送秋波、递字条,包括互发一些暧昧而又天真的信息,甚至可以一本正经地进行“我爱你”的表白。

事实上,这个时期的孩子并不理解爱的含义,也无法进入真正的恋爱状态。很多孩子是把对异性的好感误作爱情,他们所谓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模仿性和不稳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游戏性的特点。既随心所欲,也容易改变初衷。就从这位女生和她母亲的对话中,可以看出:那位男生爱她,但很快又掰了,掰的理由是不想影响她学习。尽管这么快就掰了,女孩并不伤心,却很热心地想在学习上帮助他等等。其对感情的天真可爱状,让人忍俊不住。

所以,我觉得初一孩子对异性产生好感是正常的,但还不能定性为“早恋”,把它看成是早期异性交往欲望更确切些。

二 ﹑家长的应对策略

  (一)﹑做孩子真诚可信赖的朋友。

处于人生反抗期的孩子,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矛盾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使得他们情绪激烈,冲动,任性成人感使他们的独立意识强烈起来,对父母的信赖减少了,开始公然地对抗父母权威;而半成熟的状态使得他们无法从容应对成长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困惑和挣扎,渴望来自父母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对这个时期的孩子,家长应该给予特别的尊重,体谅,理解和关注。努力为孩子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像朋友一样和孩子推心置腹的交谈,凡事多征求孩子的意见,多肯定和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如果家长能成为孩子可信赖的朋友,孩子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向家长诉说,家长又能心平气和地倾听和引导,孩子就会减少一些逆反心理,家长也可相机行事。

所以,要想顺利地陪伴孩子度过反抗期,家长必须懂得尊重孩子,平等而真诚地和孩子相处。这位母亲跟女儿的关系是比较融洽的,但没收女儿的手机,私看女儿的短信,以说教的方式阻止女儿和那位男生来往的行为有失妥当,容易让女儿对她产生戒备和防范心里。

(二)﹑  鼓励交往,加强指导

西方有句谚语说:“爱就像是炉火,关得愈紧,烧得愈旺。”言下之意就是不能强行遏制,只能做和风细雨的引导。

这方面,一位优秀班主任的做法值得借鉴:他是位初中的班主任,发现班上体育委员和另一女同学关系过密,直觉告诉他:他们早恋了。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他俩早在小学六年级时,就来往密切。父母的打骂、老师的劝说都无济于事。这位老师用心思考之后,决定装作什么也不知道的样子把他俩安排成同桌。开始,他们确实非常亲密,但班主任只是在班会上对早恋的危害进行旁敲侧击,从没有刻意批评他们。

一个多月后的一天,那位体育委员直接找到班主任要求换座位。班主任故作吃惊地问:“怎么了?你不是和她很合得来吗?”体育委员不好意思地说:“原来我看她什么都好,可自从我们同桌以后,我发现她缺点越来越多,我们近来经常闹别扭。老师,请你把我们调开吧,我们都知道我们以前的想法太幼稚了。”

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就这样顺利解决,走出早恋旋涡的两个学生双双考入重点高中。当别人问这位老师为什么敢这么大胆安排时,他说:他是受到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的启发,反其道而行之,从而避免了心理学家所称的“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

众所周知,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在双方家长的粗暴阻挠和干涉下,不但没有丝毫减弱,反而让他们的感情更深,落得个双双殉情而死的悲惨结局,生活中, 父母的干涉越多,反对越强烈,恋人们相爱就越深,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称为“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此效应说明感情如水,强行堵漏,不如因势疏导.尤其是在孩子逆反心理很重的青春期,强行干涉会让孩子把主要的精力用于对抗父母和保卫爱情上, 即:“你们不许我这样做,我偏要这样做”。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只保持在好感阶段的异性交往会迅速向早恋关系发展,

因此,建议这位母亲不要强行阻止女儿跟那位男生交往.对自己私看短信,指责女儿的行为真诚地向女儿道歉.以赢得女儿的信赖和好感.然后通过如下措施,加强和女儿的沟通,对她因势利导:

1﹒和颜悦色地告诉女儿,她进入青春期, 人长得漂亮成绩又好,被男生喜欢是很正常的, 她对某个男生产生好感也是完全正常的,对她表示体谅和理解.提醒她要帮那个男生提高成绩,自己学习必须更努力才行.

2﹒让女儿邀请班上一些男女同学来家里做客,包括那个男生在内,待同学告辞后,可以像朋友一样,交流一下对那些同学的看法,然后不动声色的提醒她: 随着她越来越漂亮出色,喜欢她的男生会越来越多,不能因为别人说喜欢她,就立刻也喜欢上别人,那会喜欢不过来的,所以,先别急于说爱和喜欢, 努力和他保持同学间的友谊关系就可以了. 有机会要多和班上更多的男生和女生交往,享受友谊的快乐,切莫因为“一颗星而放弃满天的星星”。

3﹒可以建议班主任安排女儿和那个男生同桌,让她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他,解除神秘感和好奇心.很多成人都是因为陌生而相爱,因为了解而分手的,人性的弱点是越容易得到的东西,越觉得乏味.对于感情纯真又不稳定的孩子,他们的感情在没有外力干涉时,一般也都来得快去得也快.

4﹒可以在家里放置一些青春期心理及论及早恋危害的读物,让女儿看,增强她的自律能力;也可以在陪女儿外出散步游玩时,给她讲一下自己和自己的朋友年轻时的情感经历,和女儿一起探讨怎样把握自己,不放任自己的感情等等.

总之, 面对孩子成长期对异性滋生的朦朦胧胧的情愫,家长没必要大惊小怪,把其视为洪水猛兽。应该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以尊重和真诚的心态和孩子交流,悉心指导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尽快走出早恋的旋涡、健康地成长.

 

 

 

 特别推荐:           

                       《捂着伤口还在爱》-中国式情感心灵鸡汤  

 

当大龄女遭遇鈥溔肀┝η楦锈

编辑推荐:

《捂着伤口还在爱》:广秀首部作品,58个真实爱情婚姻家庭个案的在线解读,点击率近六百万,让女性直接受益的博客文集。一本释放情感困惑的心理解码!一部完全可以改变女性婚姻关系的书!
  
网友热评:

1.最近每晚都会看着车老师的《捂着伤口还在爱》入睡,已经看完了“孩子的眼泪”“第三者的声音”,每一篇都意味深长,让人深思。一个个鲜活的案例直击心脏,似乎一夜之间明白了很多。真的非常庆幸买了这本书,从收到开始,就爱不释手了。 如果有机会想送给我的一位亲人一本,他目前正处于婚姻破裂的边缘,希望这本书能让他清醒些(新浪网友:咬咬乐

2.车老师:跟您买的四本《捂着伤口还在爱》,除了自己收藏一本之外,其余三本都送人了。其中一本送给我妹,她跟老公处于磨合期,经常吵架,也因此导致婆媳关系紧张,看了你的书后,跟老公不再吵架了,懂得包容了,只要夫妻不吵,婆媳之间也没什么事了。太感谢您了!您的书对于女性读者真的很重要~(新浪网友:花开花落]

           

怀孕三个月,老公出轨了

购买此书的朋友请点击进入
 卓越网_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