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飞比我大三岁,是我童年的玩伴和邻居。22岁那年,他疯狂地爱上了自己好友的妻子。 为了对得起朋友,为了抑制心头疯长的感情,他同一个在舞场上结识的女孩匆匆结了婚,那个女孩没工作,初中毕业,唯一的可取之处是容貌像极了叶飞痴恋的女子。
这样草率而无爱的婚姻,很难持久。
蜜月未完,叶飞家就矛盾迭出。一年后,叶飞的儿子小忻在充满摩擦与敌意的家庭中诞生,不足六个月,叶飞夫妇拿着一纸离婚协议各奔东西。
离婚后的叶飞,人变得消沉,经常花钱买醉,流连于麻将桌旁,对父母和儿子明显缺乏热情。而小忻的母亲离婚没多久就远嫁他乡了。襁褓中的小忻开始跟着叶飞的父母生活。
应该说爷爷奶奶是爱小忻的,但是,他们本身没有多少文化,只是普通工人,而且在承担起照料小忻的重任时,奶奶正值更年期,爷爷刚从劳碌了大半生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心理上也有着极度的惶恐。这样两位恰逢人生多事之秋的老人来照顾小忻,能够让小忻衣食无忧,却无法给他一种和睦温馨的成长环境。小忻一直是听着爷爷奶奶无休止的争吵,牢骚和抱怨长大的。

那时,我正在外地读大学,每次假期回家,都会去看叶飞,也顺便帮叶飞父母照顾一下小忻。
幼年的小忻长得清秀可爱,看起来很乖巧,他非常依恋我,总是如影子一般跟着我,我也发自心底地疼爱这个情感上孤苦无依的孩子。可是,爱归爱,我还是发现了小忻跟其他孩子明显的不同,他焦躁,易怒,任性,稍不如意就躺到地上撒泼打滚儿。当我带他去散步,看到别的小孩,忍不住上前去抱一下,夸两句时,小忻眼中立刻充满敌意,甚至当众哭闹不止。这个敏感,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常常弄得我手足无措,目瞪口呆。
大学毕业后,我一直在外地工作,只是探亲时才断断续续了解到叶飞和小忻的一些情况。
在小忻五岁那年,叶飞再婚了,第二任妻子带了一个男孩进门,比小忻大两岁,小忻离开爷爷家,正式跟父亲和继母生活在一起。听说他跟继母和哥哥常起冲突,家里经常是硝烟弥漫,继母总是向别人抱怨,说小忻就像一颗一触即炸的地雷,让她战战兢兢,无所适从。
去年暑假回家,我见到了十四岁的小忻,他留着五颜六色的长发,挂项链,将自己打扮得离奇古怪,整个人显得偏激,冷漠和桀骜不驯。原本应该在初中读书的他,因为在学校焦躁易怒,总是寻衅滋事,被学校开除了…..
叶飞显得苍老而疲惫,他喋喋不休地向我诉苦,说小忻上中学后,变得脾气越来越大,说不得,碰不得,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现在小小年纪,既不读书,又没有一技之长,整天泡在网吧里,实在不知该拿他怎么办。
叶飞老泪纵横地说:“我那么辛苦地工作,那么努力地尽一个父亲的责任,小忻为什么就不买帐,为什么就这么不争气。
我知道小忻为什么会这样。是早期亲情缺失和教育不良导致了小忻的悲剧性格。
要弄清他性格的来龙去脉,我们有必要认识一位心理学家。他叫埃里克森,是美国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他提出过一个很著名的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生命是由出生到死亡的八个阶段组成的,其中,属于生命最早的阶段是: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5岁)阶段;
在埃里克森看来,这是人一生中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的依赖性最大的阶段。懵懂的婴儿开始探索周围的世界是否可靠,如果父母细心照料他,满足他物质和情感上的双重需要,多同他交流,用爱心和周到的抚养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婴儿将对世界充满信任感,长大后扩展为自信开朗的性格;如果父母缺乏爱心,不能尽到抚养责任,孩子将充满怀疑和不安,对他人对社会形成不信任感,长大后容易孤僻,自卑,冷漠,对社会充满敌意。。
小忻在生命最初的阶段,他所接触到的父母,爷爷,奶奶,几乎都视他为一种累赘和负担。当他饿得哇哇大哭的时候,其父在外面花钱买醉。爷爷奶奶给他喂奶粉和洗刷屎尿布时,总会有一些情不自禁的抱怨和不耐烦,这些都使小忻对陌生的世界充满了疑虑。他的眼神是惊恐不安的,他焦躁地用他的哭声来吸引成人对他的注意,当他发现这种做法有效时,动辄就哭,稍不如意就大吵大闹成了他制服成人的法宝。
是早期亲情的缺失让小忻丧失了对人世的信任,他敏感,脆弱,多疑,焦躁的性格与父母的不负责任,亲情的匮乏有很大的关系。关于这一点,西方已经有“父亲不在”和“情感饥饿症”的相关研究并有大量的心理案例对此加以证实.
孩子是有尊严的生命个体,他有权利幸福快乐地活着。一对男女在进入婚姻之后,在决定把一个小生命带到人世之前,应该思考一下是否爱这个孩子,能否为他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假如不能,那就不要轻率地要孩子。如果要了,就必须为这个幼小的生命负责,用爱心和智慧精心地抚养他长大。
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无视孩子生命早期对亲情和母爱的渴盼,以工作或者事业为由,或者把他丢给保姆,或者把他扔给年迈昏聩的爷爷奶奶,自己图个逍遥自在。殊不知,这样做给孩子的性格发展会埋下终身的隐患,会制造出很多不快乐甚至痛苦一生的生命。
如果不信,大家可以去读一下安妮宝贝所写的《彼岸花》这部小说,主人公林南生的那种直抵人心的寂寞与荒凉从何而来?因为她一生下来就丧母,后来又眼睁睁地目睹了父亲的死亡,在亲情极度匮乏的环境中长大,从而形成了一种极度缺乏安全感,敏感到有些畸形的人格。而这种人格特质也奠定了她悲凉的人生基调:看什么都无趣,做什么都没有意思,与世俗生活格格不入。
综上所述,我认为家长在孩子的生命初期,应该用无微不至的爱心和耐心去化解孩子的无助感,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建立起他对人世的信心,这关乎到孩子一生的幸福,家长绝对不应掉以轻心,推卸责任。
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请陪你的孩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