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陈家沟子》序 系列二

标签:
陈家沟子津门陈家沟子天津卫天津文化罗伟澍 |
分类: 杂文杂谈 |
守候在历史与记忆的入口
罗澍伟
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在空间的投影。在城市的消长过程中,会有很多的事情被岁月的风尘所覆盖,消失在时光的流逝里,成为过眼云烟。曾经的天津平民闹市陈家沟,便是其中之一。
开埠之前,陈家沟子地处城市的边缘。19世纪70年代,为杀减洪水期北运河的水势,金钟河开挖,陈家沟、娘娘庙和小树林一带因紧靠金钟河河湾,很快成为过往船只的停靠码头,鱼、盐、席、苇包括海货开始在这里集散,以致出现了“席苇鱼虾,小树林安家”的民谚。结果是“义冢荒野,不数年而易为极稠密之街市”;直到1925年金钟河改道,众多的鱼行鱼栈,方才转移到金钢桥一带。但是,作为平民百姓聚集区的陈家沟一带,却被滞留在了岁月的驿站当中——联袂成荫、挥汗成雨的人群,鳞次栉比、并肩而立的店铺,喧哗热闹的市井,比闾而居的乡民——成为了城市生命中难以言喻的记忆,特别是那种“远亲比如近邻”乡土的情怀,似乎让这里的人们永远不能丢掉。
社会经济的演进,就像一架既有形又无形的推进器,而推进器的指针又总是对准城市的传统和传统区。像陈家沟这种构不成城市生命中的沉重份额的地区,自然首当其冲,只不过几年的时间,便消逝在了无尽的历史尘埃之中。甚至可以大胆预言,现在和将来,城市中的类似区域,还会不断重复这种无法抵御的命运。
其实,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总要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前进,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在人类文明史上,从来没有几千年一成不变的城市。这种变,既代表了城市的成长的过程,又代表了城市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免的缺憾。试想,一个没有缺憾的城市,会去追求未来的圆满吗?
尽管如此,我仍然认为,《陈家沟杂谈》的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通过众多亲见、亲历和亲闻者记忆,通过他们口述和撰写者的笔录,攀附回了不可再现的时光之旅,挽留住了渐行渐远、冷落飘摇的岁月沧桑,甚至使那些早已变得抽象而又朦胧的往事,再次呈现出鲜活、具体、生动、有趣的内容,用以复原这一地区与现代文明相距甚远的沉积与内涵,并且重新审视了那些被遗忘的过去。
《陈家沟杂谈》的撰写者,是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年人,他凭借着对乡梓的好奇与热爱,抛弃了功利的追逐和慵懒的悠闲,守候在历史与记忆的入口;用苦读、沉思、静写和冥想,充沛了自己的灵魂,丰富了陈家沟返璞归真的历史生命,同时也浇灌了一座现代化大城市并不多见的孤岛与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