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说来,我们仍然把王阳明的学说划分为儒学领域。阳明心学自成一派,且不同于其他诸大师,他的学说依然体现着对儒家学说基本观点的继承。不过,阳明的学说和孔子的本来面目相比,已经有了很大改变。研究这些改变,对我们进一步体悟阳明心学是很有裨益的。
阳明心学是立论是心,他认为要达到孔子的仁,就必须从心上着手,只要把心摆弄好了,就能达到仁。这里练心的功夫,就是儒家所说的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仁从心来这个观点不是孔子的,是孟子发挥出来的。所谓人有四端,是非之心、恻隐之心、辞让之心。孟子的基本思路是为孔子寻找仁的来源,从心理学的角度阐释仁是怎么来的。阳明继承了这个观点,但他有所扩大。
在孟子那里,练心只是一个法门,孟子的主要观点是人性本善,要我们尽可能的发挥出善的一面,心只是保持性善的实际载体。到了王阳明这里,心就变成了一切的主宰。心外无物。心即是理。你有孝顺之心,才有孝顺父母的理,而有孝顺父母的事,是因为你有孝顺之心。心理合一,这是和孟子不同之处,也是和程朱理学的不同之处。
以往的政治教科书常说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主观唯心主义,地球上有这么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你说心外无物,何其荒诞?没有心,就没有日月山川吗?就没有火箭大炮吗?这里我们要注意,从哲学上说,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并非认识论范畴,而是道德论范畴。人做为认识主体和道德主体是不同的。作为认识主体的是,有着与之对立的客观存在。比如虫鱼花草,你认识或者不认识他,虫还是虫,草还是草。它们不会因为人的心而有所改变。在这里当然不能说心外无物,而是心外有很多物。
做道德主体的人则完全不同。人是否遵从道德,更多的体现为一种内心状态。你帮助他人是出于某种现实目的,还是出自恻隐之心,抑或是满足你的一种优越感,全在内心一念之间,而与他物无关。因而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其所施加的对象,是内心的某种投射,可以看做只与内心相关。王阳明所谓心外无物的物并不是指日月山川、宇宙飞船,而是孝顺、辞让、诚意这些日常的道德观念。所谓心外无物当然不能武断认为是主观唯心主义。
道德全在内心状态是儒家学说的基本观点,儒学很讲究慎独的功夫,修身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强大的内心强调的是自我修炼,只在自我圆满。王阳明也很看重这一点。不过,他在另一个基本观点上与孔子有较大的背离之处。那就是练心的基本理念。他继承是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那一套。
人为什么要炼心?孟子说炼心是使人保持着性本善,去掉恶的那一套,也可以说保持仁。王阳明说的却是,修身炼心是因为人性本善,但不能不为私欲所昏蔽,所以必须要去除私欲。这和孔孟之道完全不同。孔孟从不否认私欲。孔子只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以有位弟子老老实实向王阳明承认,自己克制不了私欲,并问他如何克制私欲。一向引经据典的王阳明这次没有了理论依据,只好引用老子的话: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发狂……孔子有说令人克制私欲吗?孔子绝没有。孔子自己都说,只要给他钱,他可以给你当保安。孔大圣人如此低俗吗?别忘了他还有句话: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王阳明的修身是叫人远离物质生活,以此追求精神圆满和内心平静,孔子却是叫人拥抱物质生活,在纷繁的喧嚣中成就健全人格。后者要求的是“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这是什么意思?通俗点说就是,你有100万,可以不买奥迪宝马吗?你住着城中村,可以不羡慕人家住别墅吗?你丈夫是高官,可以忍得住不高调吗?你的不高调是因为你怕给丈夫惹麻烦,让他双规,还是你真的不在乎?你买了件上万块钱的裙子,可以忍得住不给别人看吗?一个人在追求财富的同时,内心状态丝毫不因实际的物质条件而有任何动摇。鲍鱼吃得,咸菜也吃得。从人生境界上来说,王阳明远离物质的修炼方法是一种弱势修炼法,你怕自己忍受不了荤菜的诱惑,只好吃素,你怕自己忍受不了美色的诱惑,所以不敢犯淫戒。孔子的修炼方法则是一种强势修炼法,人在红尘中,却不受红尘扰。
阳明有对孔孟的继承,也无数次的批评程朱,但其实他受程朱影响很深。比如对仁这个儒学核心概念的理解,他就说天地万物一体之仁。这些话显然就是宋儒的。孔子的仁是严格限定在人与人之间的,从没有扩大到天地万物的程度。阳明的主干学说里最接近儒学核心的是知行合一。这个学说其实在孔孟里已有蕴含,孔子说力行近乎仁,孟子说良知良能,先有知的一面,然后再以这知去践行仁。孔子强调仁不是嘴上说说,而要躬身实践,孟子则强调,要有仁的行为,首先要有关乎仁的知,但都没有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点的如此透辟。
发展一种学说,总要坚持其基本观点,就像孟子继承孔子那样,如果你在基础理论上做手脚,那就是离经叛道。当然,一种学说发展到某个程度,总会有转弯拐点。离经叛道亦无不可,但你就不能仍然打着别人的旗号,声称自己是他人的传人,而应该自立门户。人们把阳明称为儒学宗师,但不可不知,他的儒学和孔孟的儒学表面看有很多相似之处,内里早已是两回事。他把心学发挥到极致,把理学也发挥到极致。
到了清朝,终于无可发展,被清儒发起总清算。戴震的《孟子字义梳证》彻底还原了孔孟的本来面目。但可惜,清儒只有注释注解,没有自己的观点,他们只是解释儒学,而无法发展儒学。与宋儒、明儒,是又不如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