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现实世界也没值得谈的,还是谈谈过去的事吧。我向读者讲讲一些读史札记如何?
翻开《宋史》,我们会不难发现“黄袍加身”的内容。当是时也,赵匡胤几乎是被押着赶鸭子上架,众将领推着他喝道:“今日须得天子。”赵本人对着一边的宰相周质哭着说我也是没办法啊,你看,都是被他们逼的呀。最后赵匡胤做了皇帝。普通人看到这,一定会冷笑一场:这老赵,真能装。其实,劝进是自古许多臣子都在做的事,这样装的也不只是老赵一个人。然而这真的是装吗?其实未必。
我们从史料里可以看到的最早劝进的一幕是后汉书里的光武帝本纪。当时光武帝占据了河南一省,向着山东、陕西左右开弓,地盘不断扩大,形势一片大好。手下的臣子开始动了劝进的心思了。我们来看看他们劝进时的说辞。先说话的是马武,他说:“天下无主。如有圣人承敝而起,虽仲尼为相,孙子为将,犹恐无能有益。反水不收,后悔无及。大王虽执谦退,奈宗庙社稷何!宜且还蓟即尊位,乃议征伐。今此谁贼而驰骛击之乎?”光武惊曰:“何将军出是言?可斩也!”这个劝进的话简单,就是你当皇帝好了,没别的说辞,所以光武一听就装着大惊:说可斩也,意思是,这话可说不得。为什么说不得呢?因为说的太没技巧了,当皇帝这话,怎么着也得应天意,顺民心之类的套话啊,话说的这么直截了当,如何应承你呢?第二次将领们说的话就有技巧多了:“汉遭王莽,宗庙废绝,豪杰愤怒,兆人涂炭。王与伯升首举义兵,更始因其资以据帝位,而不能奉承大统,败乱纲纪,盗贼日多,群生危蹙。大王初征昆阳,王莽自溃;后拔邯郸,北州弭定;参分天下而有其二,跨州据土,带甲百万。言武力则莫之敢抗,论文德则无所与辞。臣闻帝王不可以久旷,天命不可以谦拒,惟大王以社稷为计,万姓为心。”光武又不听。这话的意思最后两句点了题,说光武的即位是以万姓为心,颇有些为人民服务的意思,这话就冠冕堂皇多了,但是光武还是拒绝了。第三次的说辞就是值得品位多了,这次说话的是耿纯:“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其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所志耳。今功业即定,天人亦应,而大王留时逆众,不正号位,纯恐士大夫望绝计穷,则有去归之思,无为久自苦也。大众一散,难可复合。时不可留,众不可逆。”这话可就实在的多了,意思是,哥们,大伙跟着你混图个啥啊,你不想当皇帝,大伙还想当将军,当省长呢。你老人家能等,咱可等不及了。大概,将领们被刘秀拒绝的无奈了,只好说实话:做皇帝不是为祖国为人民,为弟兄们的家儿老小想想吧。
第三次的说辞揭开了一场场逼人做皇帝闹剧背后的真正原因。其实,在做皇帝这个终极目标上,老板和高层主管之间并无根本的矛盾,但却有快与慢的分歧。做为老板,他考虑的是,称帝的资本够不够?时机好不好?称帝的时机恰当,可以利用帝号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的聚集,如果时机不对,难免触犯天下人的众怒,丧失人心,比袁术的称帝。这步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任何一位统治者都不得不考虑再三。但下面的臣子考虑的却是,如果老板在自己的劝进下称帝,无疑有了拥立的功劳,分封的实惠。如同一家有实力的公司,只要它一上市,下面副总、部门经理手里持有的原始股立刻身价大涨。他们当然乐意上市,但公司负责人考虑的却是,上市后的风险、吸引资金后公司的赢利项目能否跟上等现实问题。有了这个分歧,历史上一幕幕被逼做皇帝的闹剧就不难理解了,老板还在犹犹豫豫的时候,属下们已经猴急猴急了。
黄袍加身的赵匡胤何尝不抱怨他的手下太心急呢,谁说他对宰相流的泪是假的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