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些新生事物出现的时候总是会有许多跳梁小丑来毁坏他。不幸的是这样的跳梁小丑层出不穷。杨佳杀警察案件经过南方周末的报道之后,司马南这些无耻的小丑们又出来聒噪了。原因是因为南方周末用了很大篇幅来为杨佳这个杀了六个警察的杀人犯辩护甚至歌颂。他还谈到了南方周末与南方都市报同为南方报业集团的摇钱树等等。我这个绝对新闻专业人士忍不住要说几句了,还是陈凯歌那句话:做人不能这么无耻。
事情的经过很简单,上海有个叫杨佳的,可能因为受了气,哪天想不开,拿了把刀捅了六个警察。这个事闹的全国皆知。主流舆论当然同情警察了,确实警察也该同情。杨佳呢?同情者有之,批判者有之。其实他本来就是该既被同情又被批判,所谓辩证法嘛。南方周末呢,倒好。花了7000多字来回忆杨佳的青春,似乎是在为杨佳唱挽歌。这下子司马南们不满意了,跳出来大声骂了,说南方周末为杀人者张目,还煞有介事写了篇批判文章。看的为杀人者张目当然是不对的。但事实果真会如此吗?他那篇文章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怕南方周末舆论引导错了。中国人民看了南方周末之后都同情杨佳,讨厌警察。在新闻传播学中有一种理论叫做魔弹论。意思是受众都是没有分辨能力的白痴,只要传播者对他输出什么观点,他就接受什么观点。像子弹打人一样,一被击中立刻倒下。这是一种超级过时的传播理论,它兴盛于上世纪30年代的二战时期,很快就被“使用满足”等理论代替了。司马南们显然是持这个观点的。在他的眼中,中国人都是毫无分辨能力的低级受众,很容易被误导哦。所以媒体做新闻的时候要小心哦,中国看报纸的都是白痴哦,你们说的不对他们就很快就被你引导错误了哦。只有司马南才是高级知识分子哦,^_^。
其实南方周末的这篇文章只是为我们解读杨佳事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深思罢了。从新闻业务的角度讲,新闻的新本来就包括内容的新和角度的新多种内涵。从新的角度报道新闻原本就是众多媒体竞争的非常普遍的方法。司马南们感冒了。我们知道,南方周末不是给一般人看,他的市场定位是15岁以上追求知识和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我想这些人应该不会是白痴吧。司马南,你看了南方周末不也没有同情杨佳,讨厌警察嘛,怎么别人看了就会呢?你以为中国就你是知识分子,就你聪明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