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余秋雨,你的面子值多少钱?

(2007-02-08 16:08:15)
分类: 闲言碎语

余秋雨,你是声名的奴隶

 

 随着余秋雨散文热的降温,余秋雨本人也几乎要从公众的视线中消失了。虽然他一再在电视上折腾,但再也没有散文热刚刚兴起的时候那么风光了。这是余本人所不愿看到的。因此,最近又抛出了辞去作家的噱头来博取一些眼球,借季羡林的名声保持自己摇摇欲坠的关注度。

 我大一的时候,曾是余秋雨的热心读者,喜欢他那种悠扬动听、柔情婉转又蕴藏深沉的笔调。但是,在随后的一系列争论中,我对余秋雨本人的性格和人格产生了严重的怀疑。随着我读书日多,进而对他本人的学问的看法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余秋雨写山居笔记的时候,他的文化苦旅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并且引发了大的争议。不可否认,余本人的散文有着许多细节上的疏漏和讹误。当时这些小错误被人们称为硬伤,那些揭露硬伤的评论家们洋洋得意,以为自己揭露了余大师的错误有多么了不起。这些评论家也包括后来的金文明。坦率的说,金文明们指出的余秋雨的错误虽有吹毛求疵的嫌疑,但大抵还是不差的。

我认为,指出这些错误的评论家根本没有什么了不起。稍微玩过一点历史的都知道,考据虽然是史学的基本功,但是一位优秀的历史学家绝不会拘泥于考据。一些史实的疏漏一般来讲,不会影响整篇文章的水平,如果这个史实没有涉及到文章核心主旨的话。我也是如此认为,钱穆写国史大纲,被人找了四十多处错误,后来在再版的时候他一一校正过来。他后来回忆这件事的时候,也只是轻轻带过,并没有什么其他的看法。因为写历史方面的材料有些史实的出入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一点也不丢人。因此,我认为那些小错误其实并不影响余秋雨成为一位优秀的历史散文家。

 但余秋雨本人并不这么看,他认为,像他这么名气大的文化大师,被人揪了这么多小辫子出来,该是多么丢人的事情。偏偏那些揪小辫子人的态度又那么恶劣,就说那个金文明吧。找错就找错嘛,还搞个什么石破天惊,其实找了四十多处历史错误根本没有石破天惊那么夸张,但是很遗憾,发生在余秋雨身上就有那么夸张了,谁叫他名气那么大呢?余秋雨尴尬了,难为情了。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是在岳阳楼写的,天宝四年以后不能叫年,而叫载(其实我看到好多专业的历史论文里都对天宝纪年里的年和载都没有那么严格的区分,余散文里的这个疏漏就更微不足道了)如此等等他都不知道,那怎么像读者交代呢?他的法宝就是死不认帐。宣布他的散文没有任何错误,那些找错的人都是想借骂他出名。我觉得这也没什么,你那么出名,借名声搞了那么多钱,我骂骂你,出出名,也不算过分吧?

许多人骂余秋雨的史实错误的人虽有过于苛刻的成分,但有一点算是说对了。余秋雨之所以发生那么多错误,其实都是因为他并没有查阅第一手资料的缘故。他的散文许多都是靠二手材料写成的,一些以讹传讹的错误,就留在他的文章里了。所以当评论家们指责余秋雨不依靠一手资料写散文,我认为这个观点是十分中肯的。但余秋雨连这个也要辩护,而他辩护的借口更是令我笑掉大牙。他是怎么辩护的呢?他说,很多人说我不用一手材料写文章,可是世间哪里有那么多的一手材料呢?李白和杜甫的诗早就被用了不知多少手,对不起,第一手没了,有的只是第二手,第三手。诸位不信,马上可以翻阅余秋雨在大陆出版的〈山居笔记〉的序言——可怜的正本。这篇文章长达25千字。

 稍微有点史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第一手资料、第二手资料这些概念是史学考据学里的基本概念。什么叫第一手材料?我打个比方,如果我成了个历史人物,你要给我写传记,那你得找我的相关材料吧?那什么是第一手材料呢?就是历史对象直接生成的史料。比如说,我写的日记,我用过的书本、我的作品如此等等。当然,你肯定不会满足于这些,比如你还可以访问我的亲朋好友,你可以问我玩的最好的哥们,我是怎样一个人?平时都喜欢干些什么?他们的回答也是资料,但已经是第二手资料了,因为中间转了一个人。如果还有研究者比你先写了我的有关传记材料,那这个就是第三手材料了,因为又多了一个环节,依次类推还有第四手第五手材料等等。如果读者还不懂,可以去翻阅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里面讲的很明白。对史料的这种界定,非常重要。因为,人们在研究当中经常会发现史料打架的事,这本书与那本书的说法不一样,那应该怎么办呢?一个最基本的办法就是看看他们的性质,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说法不符,一般以第一手资料为准。所以这个第一手第二手的概念是史学考据学里的最最基本的概念。而我们可爱的余大师,居然把这个第一手第二手解释成,一个史料被一个人用过了,就是第一手,被第二个人用过就是第二手,像我们买东西一样,被人用过了就是二手货了。这样明目张胆的偷换史学里的基本概念,大约只有狗急跳墙的余大师才能干的出来。

 因此,自从那以后。我对余的散文总是充满了芥蒂,也无法认真看他的书了。后来他上了电视,开始借助这个大众传媒施展自己的影响。我本人也在传媒工作,不时也关心一下,没想到,最近一期他的节目又让我倒了胃口。我记得中央电视台那期节目是讲文化与文明的区别。余秋雨是靠文化吃饭的,天天讲这个文化如何如何,那个文明如何如何。可是他讲文化与文明的区别的时候却发生大的纰漏。我记得当时那个白痴的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举了一个例子,说如果你在公共场合如何如何,比如随地吐痰之类,人家就会骂你不文明。说你某些话讲的水平太低,人家会说你没文化。余秋雨居然还真就顺着他说的这两个例子开始往下发挥!大家知道,这两个例子里所讲的文化与文明,根本不是我们需要探讨的文化与文明。吐痰不文明中的文明是指礼貌,人家的意思是说你不懂礼节,没礼貌。说话水平低,说你没文化,这里的文化其实是指知识,人家的意思是说你知识不够,很浅薄。

 文化与文明的真正区别在于,文明是指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物质生产条件以及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全部上层建筑。比如我们说草原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商业文明。这里更强调的是生产力,意思就是说你是靠什么活着的,是靠草、还是田地,还是机器?当然文明也包含上层建筑,你是种田的,就喜欢常年四季呆在一个地方,并且尊敬长者以此延伸出祭祀等等风俗,这些也属于文明的范畴。而文化的范畴则仅仅局限于上层建筑。我们说的商业文化并不是指商业这种生活方式,而是指商业所引发的种种观念,比如守信用、抢时间(时间就是金钱)等等。这些观念都是因为商业引发的,所以外国人约时间喜欢说几点几分,这些都是商业文化成熟的标志。而农业文化则是由农业这种生活方式所引发的思想观念,比如农业社会的人说时间就不说几点几分,常常是一顿饭的功夫、一袋烟的功夫等等。当然文化还可以更加细微化,比如寝室文化、夫妻文化、厕所文化。因为文化是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开始形成的,所以凡两个人以上的都可以有文化的形成,而文明就做不到了。我们一般不说寝室文明、厕所文明等等。因为文明更侧重的是人与自然的交往。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别的看法也有很多种,比如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里的论述。但绝不会是余大师的那种看法,居然把你没文化,你不文明这种口头语的意思偷换成了文化文明的概念。余大师真是文化魔术师。

 自从这两次以后,我对余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其实余本人是个不错的散文家与作家。那些错误也无损于他的光环,但是他太过于注重声明,反而为声明所累,成了声明的奴隶了。而这种奴隶化的特征在这些辞去作家的头衔中更加清楚的反映出来。余秋雨辞去作家头衔绝对是一个噱头。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来揭露揭露余秋雨的伎俩。余秋雨其实有很多头衔,教授学者、散文家、文化大师等等。他辞去的却只是作家这个头衔。这个头衔是最低的。余秋雨也许算不上大师,但我认为他做一个作家真的是绰绰有余。所以他故意找一个最低等级的头衔来一个辞退,如果他说他辞去文化大师的头衔,没准还真就没了。但辞去作家就不会,好比一个大学生说他的文章写的还不如高中生,人们可能会相信。但他说他的文章还不如一个小学生,人们就会认为他在开玩笑了。余秋雨开的正是这种玩笑。至于这个玩笑的目的何在,我想各位应该很清楚了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