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子与书生是中西女子各自的梦中情人

(2010-03-11 17:43:25)
标签:

王子

书生

梦中情人

中国

西方

文化

分类: 新自由谈

王子与书生是中西女子各自的梦中情人

 北京方雨

 

“白马王子”这个词,是从西方传来的。自古以来,西方女孩都把嫁给王子当作梦想。中国人现在也很常用这个词,但现代中国已无王子,“白马王子”只是代表着浪漫并有成就的男子。而我注意到,即使是有帝王的时代,中国女子也极少有人梦想嫁给王子,他们更钟情的是书生。西方姑娘恋王子,中国女子爱书生,这似乎是中西文化差异很大的一点。

 

在西方文化中,“王子”代表的是英俊善良、坚强勇敢、高贵富有。有关王子的词语大多是褒义的,比如“白马王子”、“快乐王子”;英语习语“a prince among men”(男人中的王子)意思是“人杰”、“品格高尚的人”。而《哈姆雷特》、《天鹅湖》、《灰姑娘》、《青蛙王子》、《王子与贫儿》等经典剧作、民间传说和童话故事,都把王子作为正面人物描写,或者把嫁给白马王子作为美好的结局。西方的王子,似乎都有仁爱之心,王尔德的《快乐王子》则是极致。据说,法国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一书,在世界上的发行量已超过8000万册,在西方的阅读率仅次于《圣经》。现代的《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最近也在热销。当年查尔斯王子与戴安娜的婚庆大典,使得伦敦万人空巷,无数女子为之感动得泪流满面,这种传统可见一斑。

   王子与书生是中西女子各自的梦中情人    王子与书生是中西女子各自的梦中情人   王子与书生是中西女子各自的梦中情人
        灰姑娘与王子                  《小王子》(中译本)                《小王子》

 

但在中国文化中,“王子”(包括太子)代表的却往往是软弱无能,愚蠢懦弱、性格怪异。涉及王子或太子的词语,也多含有贬义或不敬的意思,或者具有悲剧色彩,比如:“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王子”也泛指贵族),“扯了龙袍是死,摔死太子也是死”,“狸猫换太子”,“吴王欲杀王子庆忌”,“王子思归日,长安已乱兵”。在文学作品和民间传说中,王子的形象一般也都不佳,如灭绝人性的胡亥、窝囊透顶的扶苏、扶不起来的阿斗等。

                王子与书生是中西女子各自的梦中情人      王子与书生是中西女子各自的梦中情人
                         凶残的胡亥                          无能的刘禅
 

在中国,很少有美女与王子相爱的文学作品和故事传世。相反,中国的小说、戏剧、民间传说中,女子与穷书生相爱却成为千古佳话,如《西厢记》、《牡丹亭》、《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等等,不断验证着“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格言。商人、军人似乎也都不是中国女子的如意郎君,如“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白居易《琵琶行》),“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杜甫《新婚别》)。不过,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除外,如傣族有《孔雀公主与傣族王子》的传说,这可能受到了印度文化的影响。

 

同样贵为王子,为什么在西方是姑娘们的梦中情人,在中国却颇受“冷落”呢?

 

首先,西方很早就实行一夫一妻制,国王和王子也不例外,这与基督教文化有关。大约从15世纪以后,这种婚姻制度才开始传播到世界各地。所以西方女子嫁给王子是一种最浪漫的结合(或者看上去是);而中国的王子不仅妻妾成群,而且如果成为帝王更会三宫六院嫔妃如云,嫁给他们不仅不浪漫,而且可能被打入冷宫,一生陷入凄凉之中。不过,这可能不是唯一的原因,因为穆斯林国家也实行多妻制,国王的后宫也有成群的佳丽,但阿拉伯民间故事(如《一千零一夜》)中,关于王子的浪漫爱情故事也不少。

 

另一个原因是,西方的王子追求的是骑士精神,典型形象是穿着华丽的上衣及白色紧身裤袜,身配长剑,骑着骏马,一副英武帅气、自由奔放的形象,他们虽然也有流血的决斗,但多数是为了爱情,显得很浪漫,这一点阿拉伯王子也相似。而中国的王子手无缚鸡之力,整日深居简出,也没有什么标志性的装束,他们无法摆脱宫闱斗争,自己的生命也总是岌岌可危,毫无浪漫色彩,这怎能引起女子的爱慕!

 

还有一个原因:在汉语中,“王子”仅仅是皇帝或王的儿子,而在英语中,“王子”(Prince)不仅指皇帝或王的儿子,也包括君主的兄弟、叔伯、侄儿、孙子等,也可以是并非君主直系亲属,但被封为亲王的人,甚至还包括一些小国的君主。在英国以外的一些欧洲国家,还表示公爵、伯爵、侯爵。所以,西方“王子”的数量相对比较大,也容易被平民遇到;中国的“王子”则是真正的帝王之子,数量非常少,很难为百姓所接触到,普通女子也就难以萌生嫁给他们的幻想。

 

那为什么同样是书生,中国女子对其如此钟情,而西方的女子却不青睐呢?

 

首先,中国人自古崇尚儒家思想,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中国古代实行的是科举制度,学而优则仕,走上仕途的一般都是知识分子,所以,即使是穷书生,也可能就是“后备干部”,可以让女子们充满希望。而西方在18世纪以前,文职官员的选用,或者实行贵族世袭制、君主恩赐制,或者实行个人赡拘制、政党分肥制,并不能通过刻苦读书得到。这样一来,西方的平民书生不仅没有什么升官机会或发展前途,反而代表着百无一能,这样的人怎能让女子心生爱慕!

 

还有一点,那就是中国古代的书生几乎人人都是“诗人”和“书法家”,都有吟诗、写字的看家本事,有的还精通琴棋书画,这些讨巧的“拿手好戏”可以随时随地即兴完成,非常容易让女子对他们一见倾心(看看刘谦是如何让万千女子迷上的)。而西方的书生知识再渊博也没有这些技巧性的本领。他们即使会写诗也不大善于即兴写短诗。英国的14行诗是很短的了,但格式要求很严,很难瞬间写成,而中国的律诗、绝句经常可以口占而成。西方的书生即使善于作画也不能转瞬画出一幅油画,而相比之下,中国的文人画,可以是一条鱼、两只蜻蜓、三棵竹子,很容易一挥而就。西方文字的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基本没有书法艺术,而中国书生一幅飘逸潇洒的毛笔字,常常可以立刻猎取女子的芳心。西方书生即使有满腹经纶,也不好对着自己钟情的女子朗诵,所以他们在人们心目中就是很乏味的“书蛀虫”,常常成为被女子愚弄的对象。只有西方的音乐家是个例外,因为他们即兴演奏的一首钢琴曲,同样可以让姑娘们深深陶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