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季羡林写的是《糖史》而不是《唐史》

(2009-07-15 01:07:45)
标签:

杂谈

分类: 新自由谈

我的博文《季羡林是东方学大师,不是国学大师》贴出后,有人不同意我的观点,其中一个理由就是:季羡林写过《唐史》,而既然写了唐朝历史,还不是国学大师吗?季羡林写《唐史》的说法,我在不少博文里都看到过,作者不乏一些“精英学者”。

 

即使写过《唐史》,就能能算做国学大师吗?并不见得。范文澜、白寿彝都是很著名的历史学家,写过《中国通史》,台湾的柏杨也写过《中国人史纲》,但似乎没有人称他们为国学大师(个中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诸多方面,本文不谈)。

 

况且,更大的问题是,季羡林先生从来没有写过《唐史》,他写的是《糖史》,也就是关于碳水化合物、人类营养素——使味蕾感到甜甜的糖——的历史。我相信很多人把《糖史》错看成《唐史》,并以讹传讹,就是因为他们根本无法想象,他们眼中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既非化学家也非食品专家——怎么可能如此偏门,去研究糖呢?

 

2002年,我买过一套四卷本的《季羡林文丛》,成为我枕边闲书之一,在《学问之道》一卷里有一篇介绍《糖史》的文章。这篇文章告诉读者,作者为什么要写一本关于糖的历史著作。季先生在文中说:“我之所以走上研究糖史的道路,可以说大部分是出于偶然性。与其说我对糖史有兴趣,毋宁说我对文化交流更有兴趣”。 

 

季先生在多年的语言学研究中注意到,世界许多国家的“糖”字有相同的读音,例如英文sugar、法文sucre、德文Zucker等都来自梵文sarkara与巴利文sarkkhara,他由此推断,蔗糖是从印度通过波斯传入欧洲的。季先生还发现,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有一篇残经写卷背面写着制造“煞割令”的方法,他判断出这就是梵文 sarkara 的音译,并推断蔗糖在唐代传入中国。后来,他又发现,孟加拉语和几种印度语言中,称一种糖叫“cini”(中国糖),可见印度的制糖术在某个历史时期也受到中国制糖术的影响。

 

糖的历史与印度关系密切,印度学研究又正好是季羡林的长项,为了从世界文化交流,特别是中印文化交流的角度搞清楚“糖”的历史,他开始对糖史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季羡林搜集了大量有关“糖”传播的资料。并且写了多篇有关“糖史”的文章,如《蔗糖制造在中国始于何时》、《古代印度砂糖的制造和使用》、《欧、美、非三洲甘蔗种植和砂糖制造》、《cīnī问题──中印文化交流的一个例证》、《唐太宗与摩揭陀──唐代印度制糖术传入中国的问题》、《再谈cīnī》等。上世纪90年代初,季羡林先生又集中查阅了大量中外典籍、正史、专著、医典、笔记、方志、游纪、诗词、说部、海关志等百余种书籍,经过分析考证,最后撰写出了这部专著。

 

《糖史》完成于1998年。这本书是季羡林先生下功夫最大、篇幅最长的一部学术著作。在季羡林的这部《糖史》之前,世界上出版的《糖史》只有两部,一部是德文的,一部是英文的。季羡林这部糖史,重点是放在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上。全书共分三编:第一编为国内编;第二编为国际编;第三编为结束语,共计七十三万余字。这部著作收在《季羡林文集》第九、第十两卷中,我没有见到单行本。其中,上篇(国内篇)也收入《东方文化集成-中华文化篇》一书,题名叫做《文化交流的轨迹:中华蔗糖史》。

 

季羡林写的是《糖史》而不是《唐史》

 

 

所以,季羡林的《糖史》发轫于他对印度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是一部融中外(特别是中印)文化交流史和制糖科技史为一体的专著,也是作者东方学研究的一项特殊成果。当然,季先生的国学根基对这本书的形成也起到一定作用,但这本书并非国学著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