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在洪堡大学乱点鸳鸯谱
《行者无疆》纠错系列
余秋雨在《行者无疆·黑白照片》中谈了他参观洪堡大学的观感,在他自信的语言后面仍是隐藏着很多错误:
1、洪堡大学是以威廉·洪堡一个人命名的吗?
余秋雨在《行者无疆·黑白照片》中谈到他参观洪堡大学时说:“这两个洪堡,都非常了不起,那么洪堡大学的命名是在纪念谁呢?就整体学术地位论,弟弟亚历山大·洪堡高得多,但我猜想作为大学,还会取名于那位哥哥威廉·洪堡。其实这事一问便知,我却不问,觉得说错了也不要紧,反正是兄弟,只相差两岁,两人的塑像都树立在校园里”。
我写过《余秋雨能靠中文资料和猜测来考察世界吗?》,看来我没冤枉他——余秋雨又在猜了。我想劝他一句:您“冒着生命危险”去欧洲“考察世界文化”不容易,“文化”的细节还是搞清楚为好,“我猜想”、“说错了也不要紧”,这哪像您“大师”说的话?其实,这件事要搞清楚的确不难,这在洪堡大学很多小册子的文字介绍里都有。洪堡大学的官方网站也明明白白写着:“In 1949 the University was given the names
of the brothers Alexander and Wilhelm von
Humboldt.(1949年,该大学以亚历山大和威廉·洪堡兄弟两人的名字命名)”。如果余秋雨不愿意看外文资料,也不屑于问别人,更讨厌上网,那么,看看洪堡大学的校徽也应该一目了然——那上面就是洪堡兄弟两个人的头像(见下图)。这虽然是件小事,却反映出余秋雨既傲慢又无知——他在谈“文化”时想当然已经成了习惯,一句“我却不问”多么自负!可惜答案却偏偏在他的预料之外。

洪堡大学的校徽是洪堡兄弟俩的头像
2、蔡元培是洪堡大学的留学生吗?
在该文的另一处,余秋雨又用诗一般的语言写道:“也有一些中国人推过这些木门,像蔡元培,作为留学生在这里轻步恭行,四处留心,然后把威廉·洪堡的办学主张带回中国,成功地主持了北京大学。”
可是,在我的印象中,蔡元培并未进入过柏林大学(即现在的洪堡大学),我到莱比锡大学参观时却听说过他曾在莱比锡大学留学。当然,凭印象不能说明问题,于是我查阅了相关资料,结果如下:
蔡元培一生三次赴德国留学,时间共计五年多。他第一次去德国是1907年,开始是在柏林“半工半读”(一边学德语,一边当家庭教师等)。当时,蔡元培的确非常希望申请进入柏林大学,但因无法提供中学毕业证书而无法注册。经过汉学家孔好古的帮助,蔡元培于1908年10月进入莱比锡大学学习。1911年底因辛亥革命而中断学习回国,并出任民国临时政府的教育总长。1912年7月,他因不愿与袁世凯合作而辞职,并于同年11月再次入莱比锡大学,但半年后又被孙中山召回国内。1924年,身为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又远赴德国汉堡大学,计划从事民族学研究。但终因干扰频繁,不得不放弃。在三次赴德中,第一次莱比锡大学的四年留学生活时间最长,对蔡元培的学术与思想影响也最大。
发表过多篇关于德国大学教育和蔡元培学术思想论文的北京大学陈洪捷教授写道:“蔡元培在莱比锡留学之时,也正是德国大学如日中天的鼎盛时期。......蔡元培在上课读书之余,显然也非常关注德国的大学。蔡元培后来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并在北京大学进行具有历史意义的改革,其改革的思路和基本理念,显然也是来自他在莱比锡的观察与思考”。
当然,蔡元培虽未在洪堡大学学习过,但我也相信他在北大办学时也借鉴了洪堡的教育思想。洪堡大学被誉为“世界现代大学之母”,世界各国大学校长借鉴它办学思想的多了,不见得都“轻步恭行”、“推过”它的“木门”。不知是不是余秋雨看到蔡元培曾赴德国汉堡大学,错当成了洪堡大学(那时候还没有洪堡大学这个名字)。
3、洪堡大学的建筑很有年代、很苍老吗?
余秋雨对洪堡大学的建筑赞不绝口:“(洪堡大学)多数房屋都很有年代,苍老而又庄严地留住了一代代文化伟人的身影,让后生学子远远揣想”;“那幢主楼显得更有历史,......走廊间有一层层木门,这些门都很高,有些新装了自动感应开关,有些还须用手去推,很重。想当年黑格尔和爱因斯坦们,也总得先把厚厚的皮包夹在臂下,然后用力去推。还是这些纹饰,还是这些把手,从未更改。欧洲人对传统的触摸,总是非常质感。”
事实上,二战后期,柏林菩提树下大街被盟军轰炸成一片废墟,现在整条街上的所有建筑都是战后重建的,这条街上的洪堡大学(当时的柏林大学)当然也不能幸免。让余秋雨浮想联翩的“那幢主楼”,最早是1748-1766年间由普鲁士国王Friedrich Wilhelm
III捐资建的,柏林大学成立后成为大学的主体建筑,1913-1920年间曾进行了大规模扩建。但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在二战后期(1944-45年)完全被炸毁,战后模仿原样重建了一座(见该大学官方网站)。所以,洪堡大学的房屋哪里是“都很有年代”?“纹饰、把手”更不可能“从未更改”。所以很遗憾,余秋雨先生推过的木门,黑格尔和爱因斯坦都不可能推过,就连陈寅恪也没推过。
本文参考的文献资料:
《蔡元培与德国》,北京大学校报(电子版),第1147期,陈洪捷
《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与蔡元培留学德国》,德国研究,2003年第4期,叶隽
《蔡元培的经济状况》,出版学术网,陈明远
《从翰林到博士——蔡元培的求学历程》,民国春秋,2005年第5期,周棉
《蔡元培学术年表》,互联网资料,佚名
推荐:北京方雨评余秋雨的文章(点击链接):
君主成了公子,王尔德入籍德国
秋雨不识字,何故乱灌水
余秋雨得了“悖论”强迫症吗?
余秋雨能靠中文资料和猜测考察世界吗?
余秋雨的混乱逻辑
余秋雨在冰岛和芬兰陷入恐怖与绝望
余秋雨在德国“学生监狱”里犯的错误
余秋雨的又一惊人发现——“巴黎没有十八世纪的建筑”
余秋雨的“悖论”不成立
余秋雨的“都市逻辑”立论是错误的
余秋雨一个点评出现三处错误
余秋雨越描越黑
评余秋雨的歪诗
北京方雨原创与转载的全部评余秋雨的文章(点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