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动语态用法的一场争论

(2007-11-02 08:40:29)
标签:

人文/历史

分类: 英汉翻译
 语法是灰色的,语言之树常青

——被动语态用法的一场争论

 

    上一篇文章,我用了歌德的名言来结束: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语言也是这样,语法总不可能解释一切语言现象。语言是活生生的,语法是死的;语言风格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语言规范永远是滞后的。

 

    比如:我国目前的科技英语语法论著,在谈到科技英语文体时,几乎还都将“大量使用被动语态” 列为重要的特点之一。在国内科技英语教学研究的论文中,这样的论述也比比皆是。以下说法引自大学的科技英语教科书:

 

    “英语与汉语比较,它具有三大特点:其一,冠词的使用;其二,引导词it和there的使用;其三,被动语态句的广泛使用。而且,被动语态句在科技英语中的使用比在其他语体中的使用更为广泛,更引人瞩目”。

 

    “专业科技人员之所以如此频繁地使用被动语态,一方面是由于被动语态句子比主动语态更短更简明,另一方面是因为它允许将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句首,使之一下就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科技人员通常更关心的是事实和行为,而不是行为者。”

 

    其实,这些观点都来自出版较早的国外一些科技英语写作方面的著作。例如,在我国影响较大的斯伟尔斯所著的《科技英语写作法》中就写道:

 

    “在任何一本物理学、化学或工程教本中,看来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谓语动词采用被动语态。这些被动式动词多半用一般现在时,或者含有象wi11,can,may或should这样的情态动词。因此,十分清楚,与其他职业的写作者相比,科学家和工程师使用被动语态要频繁得多。”

 

    直到目前,我国大学的科技英语和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中,仍然沿袭这种传统的观点进行讲授。

 

    事实上,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在当代科技英语中,“科技英语大量使用被动语态的特点”已经与实际情况越来越不相符。科技界正在开始抛弃机械、保守、矫饰的写作手法,流行更加自然、简洁、朴实的文风。例如,英美等国家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首选第一人称和主动语态来写作。

 

    从1970年代中期以来,英美一些科技工作者开始了在科技英语中使用主动语态的实践。他们指出:历史上,科学家并不是一直在使用被动语态,科技论文中“I”和“we”的消失最早始于1920年。从那以后,科学家们使用这种“匿名”的被动语态,不是因为习惯,就是为了显得谦虚。“这种用法显得冥顽不灵、非人性化、令人生厌” 。他们认为,主动语态的使用能使文章更加清晰,并可以激发科技人员的激情,而被动语态对使读者的理解更加困难,而且是假谦虚的表达方式。很多文献还认为被动语态其实比主动语态冗长、效率低下。因此,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向这一传统发起挑战,在他们的论著中大量采用主动语态,甚至采用以I或We为主语的主动语态。一些著名学术刊物,如美国的《Science》和英国的《Nature》,也在征稿要求中明确提出稿件应尽量采用主动语态写作。

 

    1995年,提倡使用主动语态的英国《Nature》杂志就科技英语的语态文体开展了一场讨论,原因是John Maddox's,Simon Leather等对这场实践发难,认为科技界的写作水平大不如前。而且,Simon Leather认为:“The use of the passive voice encourages disciplined writing, cases must agree, tenses must be used correctly. It is therefore more demanding, but the precision and professionalism displayed is worth the effort. It is possible to be enthusiastic and to write stimulating and exciting prose using the passive voice. How many of the most memorable prose passages in English literature are written in the active voice?”(被动语态鼓励训练有素的写作,格必须一致,时态必须正确使用。这个要求的确苛刻,但展现出的精确性和专业性值得这样的努力。使用被动语态同样可以热情洋溢和激动人心。英语著作中有多少最令人难忘的篇章是用主动语态写的?)

 

    但这封信马上引来一些改革者的回击,其中有一封信写道:“… the use of the active voice encourages clearer and more exciting writing and that the use of the passive voice is more difficult for the reader and is an expression of false modesty.”(主动语态鼓励清晰和有激情的写作,而被动语态令读者难懂,是假谦虚的腔调。)

 

    他还嘲讽地说:“Leather should practice what he preaches: of the 18  transitive  sentences in his letter, only four were in the  passive”.(Leather应该对他鼓吹的东西身体力行,但在他信中总共18个含及物动词的句子中,仅有4个用了被动态。)

 

    这场争论火药味十足,使我们联想起中国文化界五四时期关于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论战。

 

    而欧美学术界的普遍态度如何呢?一大批世界著名大学的学者和权威部门在他们的著作中反映了支持这种改革的观点:

 

    剑桥大学的Vernon Booth指出:“ The passive voice, commonly used to describe results,sometimes  make clumsy construction. Turn a passive phrase to direct style when you can.”(被动语态通常用来描述结果,有时会造成笨拙的结构。只要可能,就应将被动语态转换为直接文体。)

 

    康奈尔大学的Daryl J. Bem和Anne W. Stork ,普林斯顿大学Jay Benziger 和 Ilhan Aksay教授等,也分别发表了相似的意见。美国最权威的科技英语专家Robert A. Day 也给予积极支持。

 

    2001年,英国TSN网站给时任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的Robert May爵士写信,提出几个问题:科学论文到底应该使用什么语态合适;过去要求中学高年级学生多使用被动语态,现在应该怎样要求,等等。

 

被动语态用法的一场争论

 

Robert May

 

    Robert May的回信中非常坚定地指出应该使用主动语态。摘要如下:

 

... At the risk of going over-the-top, I would put my own view so strongly as to say that, these days, use of the passive voice in a research paper is,  more often than not,  the  hallmark  of second rate work..

...The notion that it is somehow more “scientific” to suggest that some impersonal, dispassionate actor or  whatever did the work – thus conferring more authority upon it – rather that the person writing the report did it him or herself, belongs to a older generation. Anyone who writes in this style today simply is not likely to be at the cutting edge.

...In the long run, more authority is conferred by this direct approach than by the pedantic pretence that some impersonal force is performing the research!

 

(译文:...即使冒着说过头话的危险,我也要把我的个人观点强烈地陈述于此:目前在研究论文中使用被动语态常常是二流工作的标志。

...那种认为暗示由非人力、不带感情色彩的施动者或其他什么东西做工作更加“科学”,从而具有更大权威性的观点已经属于上一代人。今天如果有谁还用这种文体写作,只不过表明他可能没有站在时代前沿。

...归根结底,用这样(第一人称主动语态)的直接手段要比装腔作势地假装不是人在进行研究更有权威性!)

 

    以Robert May的身份和地位,他的观点应该可以为这场论战画上一个句号了。

 

    有人专门做过统计,结果证明,与20年前的统计相比,科技英语中主动语态的实际使用频率的确大大增加了,特别是用主语I或we加主动语态的用法更是发生了巨大变化——几十年前,除了爱因斯坦,这种“口气”在科技论文中极少有人敢用。

 

    如果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就可以发现,目前英美各大学对研究生论文写作的指导书中,几乎无例外地要求学生尽量使用主动语态。科技英语写作文体的这种变化也已经反映在Microsoft Office等软件的“拼写与语法”功能中。

 

    因此,科技英语采用第一人称和主动语态的文体在英美的确已经成为主流,而且正在对世界各国科技界产生影响。我国的科技人员和专业翻译人员应该尽早了解和顺应这种变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