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方雨按:余秋雨和他的粉丝反复说批评余秋雨的都是没有学术地位的草根读者,跟余秋雨“不是一个文化等级”,这本来是不值一驳的歪理——谁说老百姓就没有批评“大师”的权利?余秋雨们有本事为什么不证明人家批评错了,却一味质疑批评者的身份?厨子做的菜里面有苍蝇,难道不是厨师的顾客就没有资格批评?连老百姓都能轻易指出错误的人,还能算大师吗?况且,系统地批判余秋雨的金文明、朱大可、余杰、古远清、萧夏林、赵华、西方朔、岳南等都是学者名流。但余秋雨们既然这样说了,为了完全彻底地揪掉他们的救命稻草,本博客将陆续转载更多国内著名学者对余秋雨的批判。今天转载的是吴小如先生的文章。要问吴小如先生为何著名?他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是北大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教授、《诗书画》主编、中央文史馆馆员,堪称学界泰斗。注意吴教授在文中两次用“不学无术者”、“不学无术之徒”来指称余秋雨。
榷疑随笔三则(节选)
吴小如
一、“宁馨”、“致仕”并无别解
拜读章培恒先生在2003年l0月l9日“笔会”版发表的大作《恐非正解》,感到培恒先生这样大学问家竟为几个古汉语中的习用语词写文章以正视听,真是值得钦佩。但培恒先生文中认为“宁馨”
一词可以分开来讲成宁静、馨香,并认为余秋雨把“致仕”一词讲成“到达仕途”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则窃以为不可。我担心的是,这样随心所欲地解释古代语词,则不学无术者可以凭主观臆断任意解读古书,使后来人无所适从,莫衷一是,从而使文化滑坡现象更不知伊于胡底了。培恒先生所举“乱臣”与“武林”二例,似不足为写出“宁馨的氛围”这样句子的作家和鼎鼎大名的余秋雨开脱也。
先说“宁馨”,这本是一个象声词,是把魏晋时方音用这两字描述出来记载于文字的。其本义既无宁静意,又无芳香意,它只是一个所谓连绵词,是不应拆开来用,更不允许拆开来讲的。这种象声复音词不止一个,《史记·陈涉世家》里的“夥颐”也是象声复音词。如果把它讲成“一大堆面颊和下巴”,恐怕培恒先生也不会同意吧。为了保持汉语的健康和纯洁,我不主张把古汉语中已定型的词语随意以今义改作别解。
再说“致仕”。正如培恒先生所引述,这个词与《晋语》中的“致政”的“致”,用法是一样的,而且“致仕”一词,用了已近两千年(《春秋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致仕。”何休《解诂》:“致仕,还禄位于君。”)余秋雨知不知道这个出处是他的事,但只凭他一句话就把这个词语改变了讲法,恐怕不符合约定俗成的通例。何况约定俗成也要有个界限,不能把一切讹舛错误的东西都用这块“约定俗成”的挡箭牌搪塞了之。至于说“致”有送达的意思,便可以把“致仕”讲成到达仕途,那么《苟子·致士》篇的“致士”,乃招致贤士之意,岂能因此便把“致仕”讲成招揽官员乎?总之,一词一语虽属细故末节,总要有个规矩准绳可循,不能太主观随意。培恒先生乃国际知名学者,发表言论一言九鼎,窃以为不宜予某些不学无术之徒以可乘之机,故略陈鄙见如上。
(转摘自《文史知识》2004年第2期)
(本文在10月24日新浪“人文/历史最热文章每日TOP50”排第29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