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京正在纪念圆明园建园300周年,所以今天下午偶然发现电视正在播出“史诗纪录片”《圆明园》,就认真看了一下。我觉得这部纪录片拍得的确不同凡响,既有思想性又有艺术性,特别是通过当时英法联军士兵的日记等,透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这部“中国的首部数字记录片”还动用大批中外演员,配合电脑三维设计,再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堪称文献纪录片的大制作。
不过,片中有一处令人遗憾的穿帮(点击链接可收看,在这段视频结尾处):在占领圆明园后,英法联军的首领在园中恣意妄为,那个来自英国的联军总司令格兰特为了显示自己是大提琴演奏高手,居然在大水法前的广场上演奏起大提琴来。但是,我一听觉得味道不对——这家伙拉的曲子不是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天鹅》吗?众所周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随后将其焚毁的时间是1860年,而圣桑的《天鹅》(《动物狂欢节》组曲中的一段),却做于1886年,也就是圆明园被焚毁26年后的事。影片编导大概觉得大提琴演奏的《天鹅》曲调哀婉悲凄,非常适合这一场景,不料却造成了“时空错位”。
虽然这个小小的漏洞不易引起注意,但作为投入巨资,拍摄得严肃认真、非常重视史实的一部大型文献纪录片,出现这样的瑕疵,总是令人不太舒服的事。而且,如果拿到国外去放映,岂不是把熟悉圣桑却不了解圆明园历史的观众搞糊涂了?如果可能,建议电视台在重播《圆明园》时,进行一下技术处理,隐去这段乐曲。当然编导们不大可能看到我这篇小品。
这使我联想到余秋雨在《借我一生》、《千年一叹》和电视节目中居然多次信口开河说圆明园是八国联军烧的,随随便便就把这一国耻日推到40年后的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的确又对圆明园进行了第二次焚烧破坏,但那里毕竟早已是废墟,余秋雨怎么可以对始作俑者英法联军的暴行避而不谈?余秋雨在宿命论的指导下,为了拼凑根本不相干的历史事件在时间上的“神秘”关系,居然放过英法联军这“两个强盗”(维克多・雨果语)的罪行不提,给广大青年灌输错误信息,引来读者的纷纷斥责。当然余秋雨对这些批评仍然是置若罔闻。
今年纪念圆明园建园300周年,也是国内外瞩目的事,希望纪念文章和影视作品不要再出现史实上的任何错误。
(注:本文在10月22日新浪博客首页人文/历史排行榜列第9位。由于本人孤陋寡闻,原以为这部纪录片是电视片,所以最初把题目写成“电视片《圆明园》的一处穿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