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忆海外的衣食住行之住在海外(1)

(2006-12-03 03:39:11)
标签:

家居

房产

文化

感悟随笔

谈天说地

旅行

生活

分类: 海外亲历

一、住在宾馆

 

回忆海外的衣食住行之住在海外(1)

 

局促的日本旅馆卫生间(猜猜马桶水箱上的弯管是什么?)

 

二十一年前,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在海外过夜。我们半夜下飞机后被接到纽约近郊的一家假日宾馆(Holyday Inn),标准间加了一张大折叠床,三人住一间。当时,我们绝大多数人住过的国内普通旅馆都是盖棉被,所以我们房间的三个人见到床上被罩-毯子-白被单-床单-褥子这么“层次复杂”的卧具,一时搞不懂应该钻进哪一层,半夜三更也不好再到隔壁请教其他同伴,最后只好按照各自的理解,有的睡在被罩下,有的睡在毯子下,有的睡在被单下(当时并不知道那是被单)。

 

次日清晨,我被窗外奇怪的刷刷声惊醒,这声音开始很弱,越来越强,是我从未听过的。我拉开窗帘向下一看,令我目瞪口呆——那是旅馆临近高速公路上浩浩荡荡的汽车洪流发出的声响,只有千千万万个旋转的轮胎与马路摩擦的巨响,却没有一声喇叭!要知道,在20年前,我们在任何时段不慌不忙横穿车马稀疏、喇叭声却响成一片的北京长安街都不会有困难!这震撼人心的一幕永远留在了我的脑海中,虽然今天北京三环路早上的车流一点不比纽约逊色。在这家旅馆,我生平第一次见到英文版的圣经,但翻了翻就放在一边,说实在的,我多少有些惶恐,好像看到邪恶的书籍。

 

第二天,在飞往多伦多的飞机上,大家还在争论睡觉应该睡在“哪一层”,看来其他房间也遇到了这个难题。我们中间唯一一位曾在国外访问过的同伴说:“其实很简单,只要钻到两层白布中间就对了”。这位同伴后来教给我们不少国外生活的常识,比如他还告诉我们,旅馆的圣经是允许客人带走的(但是,最近到欧洲访问,圣经扉页上贴着一张纸条,告诉客人不要带走——2007年9月补记)。

 

我们在多伦多住了两个月的旅馆。这家旅馆是自助式的——每个房间的玄关处有一个简易厨房,有电炉、水槽。我与一位来自上海的同伴自己烹饪,度过了两个月的语言培训。这样的旅馆和学生宿舍差不多,我以后再也没住过。

 

在加拿大期间,我曾到纽约开过一次会,住在第30街的一家旅馆,这旅馆应该算是纽约比较高档的,因为不久后我在电视上看到巨星惠特尼·休斯顿在纽约演出也住在这家旅馆。但是,这家旅馆与我国现在的高档宾馆相比,似乎很寒酸——大厅里的滚梯外侧本来镶着镜子,但有很多块已经剥落。房间内部装修不错,我的房间有一张King Size(大号)的双人床。传说国外的很多宾馆没有13层——西方人很忌讳的层数,但这家的确有,因为我就被安排住在13层。我出出进进时特别留意观察了这一层的客人,发现都是黄种人与黑人,没见着白种人。

 

这家旅馆大厅里有一个大果篮,服务员不时地往里面添些苹果,免费供客人们取用。有一次我见到一群正在办理入住手续的大陆同胞,可能是导游告诉他们苹果是免费的,所以,人家刚刚添满一篮苹果,他们就蜂拥而上,抢了个精光!在场的外国人无不侧目。我在一旁看了,顿时觉得血往脸上涌,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记得我房间的价格是69美元一天,当然是会议优惠价。但是与当时中国人的收入相比(研究生毕业49/月),这也是个很大的数字。我的食宿交通都是加方报销,所以在纽约的7天过得挺潇洒。不过国内来宾就不一样了。在会议上,我认识了一位电力部的处长。这位处长年过50,为了省钱,处处锱铢必较。那次会议不包饭,旅馆也不提供免费早餐。他除了一两次会议聚餐外,每天三顿饭几乎全部靠99美分一卷的饼干(在“九毛九店”买来的)充饥,而且舍不得叫旅馆的咖啡或茶水(国外旅馆大多没有开水供应,只能让酒吧送茶或咖啡到房间),就喝加上冰块的自来水(这倒是美国人常干的事),还说“反正冰块是走廊里免费制冰机里的,要凉就凉个痛快”。我几次邀他一起去吃快餐,因为反正我可以报销,但他坚辞不受。

 

不过,到了离会议结束还有两天时,这位处长来到我房间,跟我闲聊了一阵后,不好意思地说:“小方,我出国的费用是包干的,你能不能让我今天和你睡一张床?这样我可以省出一天的房费,明天我再到一位朋友家去住,这样就可以省出一百多美元,加上我吃饭节约的钱,回国就可以买一台彩电了,我答应过女儿带一台彩电回去的 根据他坚决不吃我饭的表现,相信他决不是贪小便宜的人,既然是为了不让宝贝女儿失望才这样求我,我哪能不答应?当晚我们“同床共寝”,不过这位处长鼾声如雷,让我一夜未眠。分手时他虽然给我留了名片,但回国后一直没能联系上,算来现在他一定已有70多岁了。现在国家部委的处长出国,消费之大方,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谈到合用旅馆的双人床,我又联想起一件事:在访问斯洛文尼亚时,我们的住宿与午餐由斯方负责。可是,斯方居然违反国际惯例,我们四个人只给了两间房,而且,每个房间都是一张双人床!好在我们四个都是男的,于是乎,年近70的团长(我们的副校长)和年近60的教授同住一床,我与另一位年龄相近的同事同住一床!我暗自庆幸,因为团长的呼噜是同事中颇为有名的。

 

斯洛文尼亚访问结束时,还发生了一段小插曲:本来我们每天晚上都是偷偷用电炉子烧水冲方便面作为晚餐,房间冰箱里的饮料、食品价格昂贵,碰都没敢碰。可是虽然如此小心,在退房时,前台的一个半老徐娘竟说我们喝了冰箱里的红酒!爱喝酒的团长,已经忍了半个月滴酒未沾(除了马尔堡大学那次宴请),居然被“诬陷”,加上本来就憋着一肚子气,终于爆发了,用不是非常流利的英语跟那位英语也不怎么好的女人大吵了起来,其实是鸡对鸭讲,谁也不知对方说些什么。斯方接待人员只好从中解劝,并用斯洛文尼亚语责备了那女人几句,那女人也就不吭声了。可是团长余怒未消,一边往宾馆大门口走,一边冲着斯方接待人员大声吼道:“This woman, not friendly!”(补记:据一位经常出国的朋友说:国外客房冰箱的门不要轻易开启,一开启总台电脑就有记录,但如果没动用食品结帐时说明一下就可以。不知斯洛文尼亚当时有没有这样先进的设备。)

 

其实,在斯洛文尼亚,尽管我们自己吃饭精打细算,但该给服务员的小费是一次都不少,因为团长原则性很强:“服务员也不容易,主要靠小费维持生活,我们钱虽然不多,但不能丢中国人的脸。”

 

但是,说实话,我那时单独住旅馆,给小费是非常肉痛的,特别是不愿意给抢着提箱子的门童,我觉得他们好像是在抢我的钱。在英国有一次我从另一座城市到伦敦开会,住在一间家庭小旅馆(伦敦这种旅馆很多),我不过住在二层,一个随身手提箱也很小,但办完手续后,一个门童(其实是一个六十来岁的老头)不由分说提上我的箱子就上楼梯,到房间放下箱子后他也不走,没完没了地跟我搭讪。我心想:“这么个小箱子谁用你提,给你两英镑小费够我一顿饭了,我拿定主意就是不掏钱,你说什么就说好了,我反正有的是时间,权当练口语了”。大约五分钟后,他终于找不到什么可说的了,讪讪地离开了我的房间。现在想起来,还真有些过意不去。一般我还是给房间服务员留小费的,否则担心她们不好好清扫甚至偷我东西,当然,最后一天是决不给的。那时的思想是:我比你们这些外国服务员穷多了,哪有钱给你们!

 

回忆海外的衣食住行之住在海外(1)

 

狭窄的日本旅馆客房(猜猜左边墙上的方形板子是什么?) 

 

最近这些年,我们的生活不再像20年前那样困窘了,所以,在国外旅馆里发生的故事也就少了。只是去年在日本,让我着实生了一回气:日本的旅馆本来就奇小无比,设备虽然齐全,但住着很不舒服(不过日本旅馆也有一个唯一的好处——不需要给小费)。记得好像是在大阪一家旅馆,卫生间照例奇小,我如厕时,坐在马桶上鼻子几乎就碰上对面的墙了,突然发现离我眼睛不足半尺处赫然贴着一张用中文(仅仅是中文!)印制的《马桶使用说明》:“1、揭开马桶盖,2、坐在马桶圈上,3、用完后转动手柄冲水。”这“说明”印得很正规,每一步骤的字旁边还配着分解简图!我看到这个鬼说明,第一反应是这马桶可能是特殊结构的,有电加热座圈或温水冲洗喷嘴,可是我坐在那里用手在水箱、座便器上反复检查摸索,确定不过就是一个普通马桶而已!我真是哭笑不得,这小日本太侮辱中国人了,难道我们还不会用一个破冲水马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