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外不同的照相习惯

(2006-08-02 16:05:25)
分类: 新自由谈

一、学术会议上的照相。国内外开会都是少不了照相的,但像中国这样,逢会必照一张集体相留念,而且会上也照、会下也照,实在罕见。正因为照相是非常重要的仪式,所以中国所有大单位都有一种设备,就是照集体相用的阶梯铁架子。

 

我第一次到纽约参加一个国际学术组织的会议时,在开幕式上来了好多我们这一行的名人,我坐在会场的最后面,未加思索地站起来,举起在纽约刚买的长焦镜头相机对着主席台就按下快门。闪光灯一亮,才知大事不好——全场几百名西装革履的专家学者们齐刷刷地回过头来看着我,带着满脸的惊诧与疑惑,好像我是一个技术间谍。我后来注意到,这会场上根本没有任何人带着相机(国外记者通常不会采访学术会议——他们认为没有新闻价值)。

 

会议期间,也没有转机外照的摄影师为我们拍合影留念。在闭幕式的酒会上(酒会没有座位),大家都三五成群站着闲聊,这时候,才不时有人拿出相机与朋友或仰慕的专家合影。看来,学术会议并不是娱乐场所,严肃的气氛不应该被耀目的闪光灯打破。

 

现在国内的会议集体合影泛滥,尺寸那么大放都没地方放,又不可能像五十年代那样镶在镜框里挂墙上,所以照相馆发明了卷起来用精美的纸盒子装的办法。其实,我们在各种学术会议上照的照片,有几张回来还看的?

 

二、论文答辩时的照相。我参加过无数次的本科生、研究生论文答辩会。这会上必不可少的内容是几个同学拿着相机对着答辩的同学、答辩委员与听众没完没了地狂拍,甚至像记者那样,走到讲台前蹲下站起来,横一张竖一张地拍近距离特写。整个答辩会常常是充满了噼啪的快门声、吱吱的调焦声和刺眼的闪光。特别是研究生答辩结束时,答辩人更是不仅要与导师合影,还要与答辩委员会合影(不管有没有不同意你通过答辩的!)。有的学校甚至规定合影要存在研究生院备案。

 

在国外,答辩那天是根本没人照相的,原因大概有二:一方面,答辩是严肃的学术活动,照相会干扰答辩人和答辩委员;另一方面,答辩时论文能否通过还是未知数,即便答辩委员会通过,也还需要学院、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批,理论上仍有不通过的可能,所以大照其相有过早庆祝之嫌。难怪人家批评我们的答辩就是走个形式。当然有些国家(如英国)的论文答辩是小范围的,不允许学生旁听,更没法照相。外国学生照相是在毕业典礼上,那才是庆贺的场合。

 

三、旅游时的照相。中国人旅游时照相总是以人为中心的,任何美景都要把本人照进去,即便是孤身一人游览,如果没有三脚架,定会求路过的人帮忙,实在没办法就把相机放在垃圾桶上,自己摆个姿势傻呵呵地自拍。很多中国人旅游的目的似乎就是照一大堆自己在风景名胜前的照片。这样无非是以后给别人看时,可以证明自己曾经到此一游。

 

在国外经常见到穿清一色藏蓝西装的中国人,表情庄重地在大街上一字排开照相。老外们则很古怪,他们旅游时很少拍自己,只顾照风景。会算帐的同胞就笑人家傻:“要照风景还不如买明信片,不比自己照的好多了?” 其实,面对美景,每个人欣赏的角度都是不同的,留下当时的感受非常重要。当然,过去胶卷太贵,我也一样舍不得只照风景。现在数码相机普及了,我也舍得多照些没有人的风景了,但遇到著名景点,还是不能免俗,一定要用自己的形象破坏一下美景。我们都发现,老外看到有人站在交通要道上照相,绝不会从镜头前面通过,一定会停下脚步,站在老远咧着嘴傻笑,等你照完才过去。我想,如果外国人也像咱中国人这样满大街照人像甚至集体相,恐怕也没法这样客气了,那非造成交通阻塞不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