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诵堂文字音韵学教席著名文字音韵学家冯蒸教授简介
(2015-06-05 16:14:05)
标签:
雒诵堂冯蒸文字学音韵学国学教育 |
分类: 雒诵堂教学手记 |
冯蒸,男,汉族,1948年12月生,师从王静如教授学习汉语音韵学,1989年于杭州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首师大主讲课程:古代汉语、音韵学基础、《说文解字》研究、历史语言学、汉语语音史、上古音研究、中古音研究等
获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委员会2007-2009年资助项目“《说文解字》大小徐对照本整理与研究”。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藏语同源词综合研究”
代表性论著有:《说文同义词研究》(1995)、《汉语音韵学论文集》(1997)、《〈尔雅音图〉音注所反映的五代宋初重纽韵演变》(1998)、《论汉语上古声母研究中的考古派与审音派:兼论运用谐声系统研究上古声母特别是复声母的几个问题》(1998)、《论〈切韵〉的分韵原则:按主要元音分韵,不按介音分韵》(1998)、《论〈切韵指掌图〉三/四等对立中的重纽和准重纽》(2001)、《 冯蒸音韵论集》(2006)、《藏文sdod与汉语“辍”》(2007)等。和潘悟云教授合译有《原始汉语与汉藏语》(1995)。主编《中国语言学大辞典•音韵卷》(1991)。
附
冯蒸
(1977—2013)
一、汉语音韵学
二、汉语词汇学
三、汉语语法学
四、文字学
五、汉藏语比较语言学
六、翻译与评介
七、其他
汉语音韵学
1984
◆★1.
《圆音正考》及其相关诸问题
◆2.
“攻吴”与“句吴”释音
1987
◆★3.
北宋邵雍方言次浊上声归清类现象试释
4.
近十年中国汉语音韵研究述评
1988
◆5.
论汉语音韵学的发展方向—为纪念李方桂先生而作
6.
音韵学名词术语的性质与分类
7.
关于《汉语音韵学辞典》编撰中的几个问题
◆★8.
魏晋时期的“类隔”反切研究—根据“词汇扩散理论”论证“类隔”切的性质
1989
◆★9. 汉语音韵研究方法论 (1)《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年3期,123—141页;(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H1《语言文字学》1989年11期。
◆★10.
历史上的禅日合流与奉微合流两项非官话音变小考
11.
关于汉语诗律学中的两个问题
◆★12.
《切韵》祭泰夬废四韵带辅音韵尾说
◆13
.中古果假二摄合流性质考略
1990
◆14.
关于《正音切韵指掌》的几个问题
◆15.
《谐声韵学》作者蠡测
16.
清玉裁《古十七部谐声表》初探
17.
明清曲韵家对于汉语韵尾分析的贡献
18.
现代“新派”北京话有/ər/和/ar/两个卷舌元音音位说
◆19.
◆★20.
1991
21.
《中国语言学大辞典·音韵卷》
22.
《实用古代汉语》
23. 《尔雅音图》音注所反映的宋初零声母
◆★24.
◆★25.
◆★26.
◆★27.
◆28.
29. 《尔雅音图》音注所反映的宋代浊音清化
◆★30.
《切韵》“痕魂”、“欣文”、“咍灰”非开合对立韵说
31.
◆32.
◆33.
《正音切韵指掌》再探
34.
◆35.
孙文昱是《广韵》五十一声类说的创始人
36. 《尔雅音图》音注所反映的宋代k-/x-相混
1992
37.
《桐庐方言志》
38.
现代北京话的儿语或昵称边际音位/ɯ̃/
39. 《尔雅音图》音注所反映的宋初四项韵母音变
◆40. 中国大陆近四十年(1950—1990)汉语音韵研究述评 (1)《第二届国际暨第十届全国声韵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1992年5月,771—807页;(2)《汉语音韵学论文集》(冯蒸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76—531页。
1993
41.
《古代汉语三百题》
42. 《尔雅音图》音注所反映的宋初浊上变去
43. “《尔雅音图》音注所反映的宋代浊音清化”补遗
◆★44.
上古汉语的宵谈对转与古代印度语中的-a ṃ>-o/-u型音变—附论上古汉语的宵阳对转和宵元对转以及宵叶对转
(1)Current Issues in
Sino-Tibetan Linguistics Edited by Hajime
Kitamura,Tatsuo
Nishida,Yasuhiko Nagano. The
Organizing Committee,The 2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Tibetan
1994
45. 《尔雅音图》音注所反映的宋代知庄章三组声母演变
◆46.
汉语中古音的日母可能是一个鼻擦音
47. 《尔雅音图》音注所反映的宋初非敷奉三母合流—兼论《音图》微母的演化 (1)《语言研究》(增刊),1994年,53-62页;(2)《云梦学刊》1994年4期,72-78页;(3)人大复印报刊资料H1《语言文字学》1995年4期。
◆48.
语音描写中的on-glide和off-glide及其汉译名问题
◆★49.
从汉藏语系的角度论辅音三级分类法的一种新模式—兼论中国传统音韵学者对辅音分类的贡献
1995
50. 海外的中古音研究 (1)《学术研究》1995年1期,113—117页;(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H1《语言文字学》1996年1期。[与李葆嘉合著]
◆★51.
国际音标元音舌位图中与舌位高低有关的几个问题
◆52.
《尔雅音图》音注所反映的宋初三、四等韵合流
1996
53.
《尔雅音图》音注所反映的五代宋初等位演化—兼论《音图》江/宕、曾/梗两组韵摄的合流问题
◆54. 赵荫棠音韵学藏书台北目睹记—兼论现存的等韵学古籍
◆55. 《说文》部首今读新订并说明(上) 《汉字文化》1996年4期,61—64页转封三。
56.《尔雅音图》的声调
1997
57.
《汉语音韵学论文集》
◆58. 《说文》部首今读新订并说明(中) 《汉字文化》1997年1期,58—64页。
◆59. 《说文》部首今读新订并说明(下) 《汉字文化》1997年3期,54—64页。
60. 《尔雅音图》的疑母
1998
61. 《尔雅音图》音注所反映的五代宋初重纽韵演变
◆★62. 论庄组字与重纽三等韵同类说 《走向新世纪的语言学》(申小龙主编),台北,万卷楼图书有限公司,1998年,490-519页。[署名“刘云凯”]
63.
《尔雅音图》音注所反映的五代宋初重韵演变
★64. 汉语上古声母研究中的考古派和审音派—兼论运用谐声系统研究上古声母特别是复声母的几个问题
★65. 论《切韵》的分韵原则:按主要元音分韵,不按介音分韵—《切韵》—/三等韵、二/三等韵、三/四等韵不同主要元音说 《语言研究》1998年增刊,164—185页。
★66. 大匠示人以规矩—从王静如先生教我音韵学看王先生的治学方法
1999
67.
《语言文字词典·汉语音韵学》
68.
中国大陆近三年(1996—1998)汉语音韵研究述评
◆69. 陆志韦四种音韵学著作的补正与说明
2000
★70. 论中国戏曲音韵学的学科体系—音韵学与中国戏曲学的整合研究 (1)《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3期65—74页;(2)《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CUPA),2000年5期83页摘转;(3)《声韵论丛》(第九辑),台湾:学生书局,2000年11月,229—254页。
★71. 《圆音正考》定本与校勘记
72.
汉语音韵研究概述
2001
73. 汉语音韵学应记诵基础内容总览 《汉字文化》2001年第2期,57-64页。
★74. 论《切韵指掌图》三/四等对立中的重纽和准重纽—兼论《指掌图》重纽和准重纽与《蒙古字韵》的关系 《语言》第二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103—178页。
2002
★75. 论《切韵》的“开合口”与等韵的“独韵/开合韵”—《切韵》音系构拟商榷之一
★76. 《广韵》反切上字分等分类表并说明—为研究《广韵》反切“类相关”理论而作
77.
唐代方音分区考略
78. 二十世纪汉语音韵学研究的七十五项新发现与新进展 《语言文字学论坛》(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0月,272—303页。
2003
79.
评龙宇纯教授著《中上古汉语音韵论文集》
80. 《说文》形声字基本声首音系研究(上) 《语言》第四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47-117页。
81. 跋《陆志韦未刊上古音论稿二篇》 《语言》第四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15-16页。
2004
★82. 高本汉、董同龢、王力、李方桂拟测汉语中古和上古元音系统方法管窥:元音类型说
83.
汉语音韵学应记诵基础内容总览(续一)
2005
84.
汉语音韵学应记诵基础内容总览(续二)
85.
汉语音韵学应记诵基础内容总览(续完)
86.
《尔雅音图》与《尔雅音释》注音异同说略——附《尔雅音图》与《尔雅音释》注音对照表》
87.
《广韵》重纽韵又音研究—李荣提出的“重纽三等字的又音是纯三等韵,重纽四等字的又音是纯四等韵”假说考论及其他
★88. 论《切韵》的分韵原则:按主要元音和韵尾分韵,不按介音分韵:《切韵》有十二个主要元音说
89.
“音韵学”教学改革的两点尝试
2006
90.
《冯蒸音韵论集》
★91. 王力、李方桂汉语上古音韵部构拟体系中的“重韵”考论—兼论上古音冬部不宜併入侵部和去声韵“至队祭”三部独立说
★92.
《切韵》咸、蟹二摄一二等重韵中覃咍韵系构拟的一处商榷——论前、央、后/a/不能共存于一个音系
★93. 原始印欧语的语音系统及其演变规律述略
94、跋王静如先生的《近五十年来中国汉学之研究:音韵学》—兼论汉语音韵学史上的“陆(志韦)王(静如)学派”
95.
从黄永镇的古韵29部表看黄侃派学者对《广韵》离析的贡献
96.
论《尔雅音图》的音系基础
97.
汉语音韵学必读与必备书目述要
2008
98.
黄永镇是上古音觉部独立说的创始人
99.
第三次古音学大辩论——关于梅祖麟讲话引起的古音讨论介绍
2009
100.论构拟上古复声母的原则与方法
《汉字文化》2009年第五期55-65页。
2010
101.上古音单声母构拟体系的方法论考察——兼论构拟上古声母的四种方法:谐声分析法(离析字母法)、等韵分析法、历史比较法和汉藏语比较法
102.二十世纪汉语历史音韵研究的一百项新发现与新进展(上)
103.二十世纪汉语历史音韵研究的一百项新发现与新进展(下)
2011
104.二十世纪汉语历史音韵研究的一百项新发现与新进展(补正)
105.论魏建功先生对北京话语音史研究的贡献——兼论北京话音系历史来源的几种学说和有关音变理论
2012
106.
论黄侃派传统声韵学体系中关于中古音的五个理论(上)
107.
论黄侃派传统声韵学体系中关于中古音的五个理论(下)
2013
108.北京方言土语、口语辞书和语汇索引述要——附论孙德宣先生的《齐如山〈北京土话〉动词补释》和《〈白话聊斋〉中的北京话词语》两篇论文
109.《儿女英雄传》与十三辙
110.桓欢(-on)类韵为近代汉语北方方言普遍特征说,载《语言研究》2013年第4期,20-36页。
111.《切韻·序》今譯與新注,载《大江东去:王士元教授八十岁贺寿文集》(石锋,彭铎主编),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13,85-97页。
112.谢灵运《山居赋》自注音切考,载《黄典诚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13,320-325页。
113.论赵荫棠音韵学藏书的文献学价值和音韵学价值:尤其是在北京话语音史研究中的价值,载《汉字文化》2013年第6期22-32页。
114.《文海研究》夏-汉对音字中汉字中古音韵地位标注指误,载《跨越古今:中国语言文字学论文集(古代卷)》,2013,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协会出版,183-196页。
115. 《超级语系:历史比较语言学的新理论》述评 , 载《汉字文化》2013年第2期90-92页。
汉语词汇学
1987
1.
古汉语同源联绵词试探
1989
2.
《说文》声训型同源词研究
3.
1991
4.
古汉语词汇研究与人类语言学
汉语语法学
1987
1. 古汉语语法研究与汉藏语比较 (1)《文字与文化丛书》(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12月第1版,195—198页。[节本];(2)《语文导报》1987年12期,38—39页。
1988
2.
谈古汉语词类系统中的“状词”词类—《马氏文通》“状字”卷非副词部分考源
文字学
1977
1.
关于西周初期太保氏的一件青铜兵器
1990
2. 古文字札记二则 《汉字文化》1990年3期,28—31页转16页。[署名“周萌”]
1992
◆3.“声符表义”说与索绪尔的“音响形象”理论
1995
★4.
《〈说文〉同义词研究》
附:(书评)余延:
《同义词研究的新视角—评冯蒸〈说文同义词研究〉》
2004
5.
汉字通用研究的创新性实践
2006
6.
论“说文学”的体系
汉藏语比较语言学
1979
1. 近十五年来国外研究藏语情况简述(1963—1977) 《语言学动态》1979年1期,6—18页;1979年2期,12—21页。
1981
2.“华夷译语”调查记
3.
敦煌藏文本《孔子项托相问书》考
1983
4.“白狼歌”族称研究质疑
5.
关于汉藏语系空间指示词的几个问题
1984
6.
试论藏文韵尾对于藏语方言声调演变的影响
7.
释“昨弥”
1985
8.《西域尔雅》中的“西番语”词考略
1986
9.
《河西译语》初探
1988
10.
论汉语和藏语进行比较研究的原则与方法—西门华德《藏汉语比较词汇集》评析
2007
11.
藏文sdod与汉语“辍”
2009
12.汉藏语比较语言学重要论著述评与初步研究—附论:提高汉藏语比较研究水平亟需编纂《从现代汉语查找古汉语同义词的词典》、《按韵母编排的藏汉词典》两部基础性词典
2011
13. 论古汉语和藏语同源词比较的音韵框架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