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诵堂甲午秋学期教学手记13·初地班
(2014-12-27 17:39:40)
标签:
雒诵堂檀作文少儿国学声律启蒙论语 |
分类: 雒诵堂教学手记 |
2014年12月27日星期六
两位同学请假。一位新生来旁听。个别同学迟到。再次跟诸生强调:请尽可能不要迟到。有些人习惯性迟到5分钟,这肯定是可以克服的。早出门5分钟,或者动作麻利一些就可以。我不喜欢学生上课迟到,有人迟到,会影响课程进度,也会影响老师的心情。如果改不了迟到这个习惯,我只有一个办法——请你不要再来雒诵堂。不事先请假而缺席,更是会被无条件退学。儒家一贯讲究严师隆礼。不能尊师,焉能重教?视雒诵堂为提分班和托管班者,宜尽早缘尽。
讲课之先,又通知诸生二三事。
一为寒假班:目前报名超过30人,且不断有人报名。雒诵堂教室的标准座位为20,可增加2座。超过这个人数,有些人就得坐边座。我事先向大家承诺过,优先满足雒诵堂初级班同学的需求;蒙班三年级以上者,亦可照顾。非雒诵堂老学员,只能候补。还有家长带着小朋友从台湾远道而来,又是雒诵堂老学员的亲戚,我也答应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寒假班上午课,可能会超员。届时,教室里可能容不下与上课无关的人员。如果这样,家长们会被要求去别的教室等待,迟到的同学只能坐边座,事先知会,请诸君谅解。
二为选修课:前几次课,已知会雒诵堂日后寒暑假课程为选修性质,会请学问既好、又会讲课,且仪表可法的老师来雒诵堂为大家开专题课。专题课可以是说文部首及古文字专题,可以是中国考古专题,也可以是三国演义西游记专题,不一而足。专题课,可以在寒暑假专门开,也可以在五一、十一长假期间开。
三为年终雅集:雒诵堂有每学期雅集之惯例,但这学期调休假期太多,难以上完15次课,所以雅集会安排在学期课结束、寒假课开始之间,也就是1月10日以后、2曰2日之前的某个周末。我正在联系场地,估计会在通州某个环境优美的地方。雒诵堂的惯例是全学堂雅集,各个班的同学都参加。雒诵堂惯例,雅集即学期展演,采用竞赛的方式,便于大家直观了解雒诵堂的教学后果。雒诵堂年末雅集将安排六项主要内容:1、子曰令大赛,报名的同学坐一圈,依次背一句有“子曰”二字的句子,不得重复,看谁坚持到最后。2、飞花令大赛,初级班同学应该再熟悉不过了,这个比赛是看谁背诗多反应快,初天班首座李子琳保持不败纪录长达数年,看看这回有没有人能撼动她飞花令主的地位。3、声律启蒙联吟对抗赛,蒙班一组,初级班一组,比赛哪个组背声律启蒙更多。4、千家诗、唐诗联吟对抗赛,可以分组比,亦可以个人比,看看谁背诗最多。5、篆字英雄赛,可以个人比谁认得或会写的篆字最多;亦可以分组,用篆书字卡,抽到某字,说出有该字的论语句子。6、诗词对联写作边塞,现场作诗或对联。雒诵堂每次雅集,基本采用这几个形式。当然,如果时间富余,亦可以进行才艺表演。
第一节课《论语》。抽签过堂,第一个抽中笑龙,说忙于考试,未能充分准备。第二个抽中来试听的新生,作废。第三个抽中佳灿,背了《乡党》。馨予和敏宽能背《乡党》,但是总是不被抽中。敏宽说我都背了快一个月《乡党》了,愣是抽不中。我说没关系,如果一直抽不中,期末考试专门给你机会。
新讲《先进》篇数章。
“鲁人为长府”章,诸生基本能疏解,但“为”字和“长府”如何译,不太确定。我告诸生“为”大约是古汉语用的最多的一个动词,表示作为、行动,但具体如何译,要看其后接什么,此处宜译作“翻修、改建”。“长府”是专门名词,可以不译。但如果没有注释,只是翻译,可以用括号的方式加以解释。此句可译作“鲁国人翻修改建‘长府’(存放财货的府库)”。翻译的原则是信、达、雅。“信”,就是准确而贴切;“达”,就是通顺而生动;“雅”,就是典雅有身份。翻译古文,宜直译,若觉意犹未尽,可以用括号的方式补充。又问诸生孔子何以赞许闵子骞之言?诸生思索之后,有人答出不主张铺张浪费。我说若有人重建圆明园,孔子一定不赞同。又与诸生强调“言必有中”之“中”读去声,并打趣河南人说“中不中”,或许源于此。
“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章,诸生亦能疏解。告诸生《论语》所言乐器皆瑟非琴,《仪礼》用乐亦皆瑟非琴,不可不知。又告诸生“升堂”“入室”为比喻,翻译的时候,最后略有补充。堂在外而室在内,须先升堂再入室。堂则堂堂正正,室则隐蔽深微。“升堂”意为造诣到了一定境界,“入室”指更高境界。
“师与商也孰贤”章,诸生亦能疏解。个别人知道“师”是子张。告诸生“恰到好处”是“过犹不及”的反义词。
“季氏富于周公”章,诸生亦能疏解,而惑于此周公是否周公旦。我说不必是亦不必不是。季氏乃鲁国上卿,周公乃周王上卿,好比一个是省部级干部,一个是中央常委,重在级别不同。“鸣鼓而攻之”,亦为比喻说法,盖因古代战争,进攻之前先鸣鼓耳。并提醒此章可与大学末章“聚敛之臣”对读。
《声律启蒙》阶段。过堂,诸生纠结于起哄还是抽签。我让抽签。抽中笑龙,说没准备。再抽,抽中锦文。锦文背诵的时候,大家跟着一起诵,等同起哄。回讲阶段,文瑜和与同讲得最多,且具体生动。我打趣说,以后拿录音笔录她们二位的回讲,直接让我笔译出来,就可以做我的讲义出版了。我是个懒虫,不喜欢动笔,所以“雒诵堂讲记”系列总是出不来。再者,即使我愿意动笔,写出来的可读性大大缩水,书面语不够生动。如果两位丫头帮忙,我的讲记就能出来。三师兄世谦揭发两位美女回讲没有把书合上,我说放心吧,顶多记了关键词,不可能是全记下来照着念的,要不然,她们两位可以兼职做速记员了。提交五言句阶段,依旧是一边倒,女生准备的句子很多,男生基本没有。我一再鼓励男生,小城说了几个句子。小城的做法是拿金庸的句子或前人诗句改编,我说可以改,但七字接成五字,要合乎逻辑,譬如小城将“闲敲棋子落灯花”截成“棋子落灯花”,就不合适。女生的句子,各有特色。佳灿的句子不是愁就是酒,我打趣说快赶上李清照、朱淑真了。今天的五字句,彤彤有反超馨予之势,看来跟课前花多少时间准备有很大关系。曾布不喜欢这个环节,表现出很不耐烦,我说如果你不喜欢,可以到一边去面壁,不得影响大家。曾布经书读得好,声律启蒙也背得好,但因年龄太小,写诗环节相对较弱。小城提交的五言句,有一句是“降霜如棉絮”,大家指出平仄有误,世谦说可改“柳絮”。我说小城这句倒是有些诗意,像魏晋时期著名才女谢道韫的句子。我问大家可知道这个故事,笑龙说课本里有,他和世谦两人将课文背了一遍。但是笑龙说雪下得很大,我还是觉得更像盐。我说这是思维方式的普通,说明男生比较理性,尚实,但女生更感性,审美能力强。写诗,要用审美思维,不能用所见即所得的照相机模式,而要讲究虚实相生,要审美而空灵。
新教“十一尤”第一段。正音;抽签吟诵;答问。诸生所问,集中在“适兴子猷常泛棹”、“思归王粲强登楼”两句。乃为诸生讲二句之典故。我说“子猷”我们讲过多次啊,怎么不记得呢?诸生还是想不起来,我说他爸、他弟都是西晋最有名的人,是大书法家。诸生说王……,但是说不出名字,我说王徽之啊,他可是我最喜欢的名士。诸生乃悟。于是讨论他的典故。诸生七嘴八舌,大抵将梅花三弄、不可无竹等故事说了出来,我又给诸生讲了子猷吊子敬之丧的故事,最后讲雪夜访戴的典故。我问王粲是什么时候人,诸生未能对。我说以前也说过他啊,诸生还是想不起来。我又提醒诸生他爱听驴叫。终于有人想起来《世说新语》里仲宣爱驴鸣的故事。乃告诸生王粲乃是建安七子之首,是汉末第一流的大文人。知道女生关心大文人帅不帅,专门补了一句,可是他一点儿也不帅,按古人的说法,叫“貌寝”。曹操爱他文采,想将女儿嫁他,但曹丕曹植等不同意,理由是他“貌寝”。又告诸生王粲乃北方人,流落荆州,依刘表,登当阳城楼,遥望家乡,写了著名的《登楼赋》。这篇赋,《文选》里有。以后若有机会,带大家读。又有人问“窗下佳人,妆罢重将金插鬓”及“筵前舞妓,曲终还要锦缠头”
两句,乃为诸生释之。“金插鬓”之“金”指金首饰,如金步摇之类。“锦缠头”,则是酒宴上打赏歌舞的赏赐,直接给钱,多土啊,不如赏一段红锦,裹在头上。但只有唱得好的,才有打赏。唐朝武则天喜欢让诗人赛诗,谁写得最好,赏一段红锦,披在身上,就成锦袍了。现代体育比赛里有所谓“锦标赛”一词,就是这么来的。我追问诸生是否还有其他问题,答曰没有。于是我试探性地问“青眼”“蜀犬”“吴牛”各是什么意思,没想到诸生还都答上来了。看来他们对阮籍青白眼、蜀犬吠日、吴牛喘月这些典故,还真是很熟悉。
试听新生的家长,表示想参加寒假的上午班,我说报名人太多,恐怕没有座位;又说参加下午班,补吟诵,我说下午班是雪中送炭,上午班是锦上添花,下午班估计有座位。家长表示孩子插班,难以跟上进度,假期补一下吟诵,便于插班。但雒诵堂授课,又岂止是吟诵而已?我跟家长说自己回家跟孩子商量好,若家长确实有国学情结,孩子也喜欢雒诵堂课程,可以来;若有一项不符合,则不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