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诵堂甲午秋学期第八课教学手记·初地班(附初天班)
(2014-11-23 13:20:36)
标签:
雒诵堂教学手记雒诵堂少儿国学檀作文 |
分类: 雒诵堂教学手记 |
2014年11月22日
因为没时间,上次课未写教学手记。这次不敢不写了。做任何一件事,一旦懈怠,就很难坚持。没有特殊原因,教学手记尽量不中断。
锦颐请假,其他同学都到了。我先问大家放寒假的时间。大致的答复是2月一个月是寒假,多数学校1月底才放假。我说雒诵堂大概会准备一期寒假集训课程,10天左右。授课内容,将是春秋两个正常学期以外的,譬如五经中的诗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或者幼学琼林、五字鉴等;甚至中小学教材中的古诗文吟诵;当然也可以是专门的对联或者诗词写作教学。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参加寒假课程,也没关系,不至于影响正常学期的学习。如果学有余力,专门参加假期集训,可以多学些知识,增加学问,也蛮好。
论语过堂,共抽5签。与同、彤彤、雅琳、艺霖四位过堂成功,敏宽不成功。曾布、小城等同学提醒敏宽已经是二进宫。敏宽课后找我,说已经背下来了,可不可以“回血”。我说下次课你再背书“回血”吧。
新讲《乡党》篇剩下的几章。“朋友之馈虽车马”句,诸生能够疏解。“寝不尸,居不容”句,亦大抵能解,多译作“睡的时候不要像死尸一样四仰八叉,在家的时候不要像作客一样”,我说你们的译法也都有前人的根据,古注解“寝不尸”便如此,石经作“居不客”,但我解此六字,另有他说。《礼记·玉藻》“凡行容惕惕,庙中齐齐,朝庭济济翔翔。君子之容舒迟,见所尊者齐遬。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尸,燕居告温温。”便是讲容礼的,凡重要场合,或祭于庙,或会于朝堂,容仪举止皆须讲究,须恭敬,不苟且。私生活场合,则不必如此。在自己家里,日常生活,不妨尽可能放松。固“寝不尸,居不容”,即是说睡觉的时候不要像“尸”一样严肃拘谨,在自己家里也不用不苟言笑。“坐如尸”之“尸”,古注云“尸居神位,敬慎也。”“尸”,是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为尸之人,当严肃恭敬。我又问大家睡觉的时候什么样子,多数说是右侧卧。我说我们家小猫小狗睡觉也都是右侧卧,蜷着身子,这样最放松。孔子“寝不尸,居不容”,说明礼分场合。正式场合和私人场合,当有所不同。“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诸生不解“狎”“亵”,乃为之接,云是熟悉得可以开玩笑的意思。“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诸生不解。问题出在“式”。告诸生曰此“式”即“苏轼”之“轼”。又问诸生“轼”为何意,诸生迟疑,乃问“苏轼”字什么?诸生曰“子瞻。”乃问“苏轼”何以字“子瞻”,诸生乃悟。知“轼”为车前横木,可凭而瞻望。《论语·乡党》此“式”,是俯而凭轼之意,以示尊重。凶服,即穿丧服,是家有死丧。负版,是背负版图,乃亡国之人。人生之大悲,无过于丧亲亡国。孔子哀其事,怜其人,故式之。“有盛馔,必变色而作”句,诸生迟疑,乃问“有酒食先生撰”之“撰”何意,诸生乃悟。主人盛馔款待,为礼太重,故改容敬之。犹今之客谢主人“让您破费”之意。“迅雷风烈,必变”,诸生大抵能解,亦能念古注“敬天之怒”,我说此亦安全教育,刮大风、打大雷,要镇定,且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升车,必正立执绥”数句,诸生大抵能解。“执绥”,亦为安全考虑。今人坐小客车,要系安全带;坐地铁,要抓拉手。但今之安全带、拉手乃车内之物;绥则在车外,是登车时手挽的索。“色斯举矣”数句,历来争议太多,诸生又热衷讨论其他,便没讲。
《乡党》篇算是讲完了。我跟诸生说,《乡党》读完了,也就是《上论》念完了。古人习惯将《论语》分成《上论》和《下论》两部分。既然《上论》念完了,希望大家能将《上论》十篇完整的背下来。我问诸生哪些人《上论》十篇能背一半,将近半数同学举手。我记得是彤彤、星月、与同、文瑜、曾布、艺霖、世谦几位。馨予没有举手,我说馨予你应该也问题不大,你虽然这学期才由蒙地班转到初地班,但是你坚持参加日课,日课已读至《里仁第四》,所以我知道你应该能背5篇,只是习惯性谦虚,所以没举手。雅琳没有举手,但我觉得她应该也差不多。因为她参加了暑期集训,情况和与同、文瑜差不多。我又问谁会背的不止5篇,彤彤说应该都能背。彤彤说假期专门花10天时间背过。世谦说曾经花5天时间背过4篇。我说这说明大家的记性都很好。只要花半个月时间,绝对能将《上论》背下来。如果背不下来,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小城和世谦帮我计算初地班学《论语》所须课时,说平均一篇要用五六次课时间,《论语》一共20篇,共须120课时。我们每学期只有15课时读《论语》,要用八个学期四学年才能读完整部《论语》。我说是啊。因为我们是周末班,每年实际上只有30个学时读《论语》,我们又是逐字逐句讲解,所以是慢之又慢。但慢不要紧,只要坚持,日积月累,等到大家中学毕业,就差不多能念完《四书》。这在今天,是很了不起的工程。但雒诵堂周末班有个致命的缺点,只讲解,而不能大量诵读。所以诵读的工作,需要大家课后完成。如果个人坚持有困难,可以考虑参加雒诵堂日课。
声律启蒙,大家还是选择用起哄的方式过堂。回讲的时候,文瑜讲了一条。写五字句作业,女生准备的答案较多,男生基本哑口无言,只有笑龙和兴烨临时回答了两个。彤彤准备的答案最多。星月、佳灿、雅琳、与同、文瑜、馨予,也准备了不少答案。苗苗课间悄悄告诉我一个答案,也不错。写句子练习,女生明显比男生强。虽然男生平均比女生高两个年级。再次证明我的判断,男生的心智发育普遍比女生晚两年。估计学完《声律启蒙》开始诗词写作教学,差别会更大。很有可能,女生组写诗,男生组只能对对子。
声律启蒙,只新教了一段“八庚”第三段。因为彤彤、星月、曾布三人为首,问的问题太多,几乎让我把所有的典故都讲了一遍。典故主要问“阮杖对桓筝”、“露浥好花潘岳县”,“风搓细柳亚夫营”,乃为诸生详解。我说“阮杖”和“桓筝”,都是晋代的典故。世谦说“阮杖”是竹林七贤阮籍吧?我说不是,是他侄子阮修哦,阮修爱喝酒,总爱拄着拐杖去酒店,拐杖上总是挂着一百吊钱,这样,喝醉了,也不用担心付酒钱了。“桓筝”,我说这个人是桓伊,我们前面学过的“三弄笛”就是说他的。“三弄笛”,是为晋代第一狂士王徽之吹的。弹筝,确是为谢安鸣不平。谢安晚年受冷落,桓伊为他鸣不平,借给孝武帝弹筝的机会,歌诗一首“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周旦佐文武,金縢功不刊。推心辅王政,二叔反流言。”谢安听了很感动,皇帝听了很惭愧。所以这个典故,是指借用音乐表达某种意见。“露浥好花潘岳县”,世谦讲了河阳掷果的故事,我说这个是河阳花哦,潘岳做河阳县令的时候,让人种桃和李,春天来了,全县都是桃花和李花,大家便说“河阳一县花”。我问大家如果换了你,种什么呢,有说朱,有说秫,有说橘,我说看来大家都是读过书的人,知道效法古人啊。“风搓细柳亚夫营”,诸生不解,乃为诸生讲《史记》所载汉文帝入周亚夫军营之故事。语词,多问“玉振对金声”、“墨呼松处士,纸号楮先生”、“雉城对雁塞”,一一为之解。告诸生“玉振”是击打玉磬发出的声音,“金声”是敲击铜钟发出的声音,玉磬、铜钟乃先秦礼乐之器。古人用松烟制墨,所以“墨呼松处士”;用楮树皮造纸,所以“纸号楮先生”。“雁塞”,我说《千字文》里有啊,诸生异口同声诵“雁门紫塞”,我说对了。“雉城”,诸生又念“鸡田赤城”,我说这可不对了,虽然“雉”是山鸡,但“雉城”不是“鸡田赤城”,而是唐人诗“夜深还过女墙来”的“女墙”,也就是是城上的矮墙。“雉城”的“雉”是计量单位,即《古文观止》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都城过百雉” 之“雉”,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又有人问“柳袅对葵倾”,有人答向日葵啊,我说错了啊,向日葵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才由美洲传过来的。古人诗“惟有葵花向日倾”,是说锦葵、秋葵。于是大家讨论古代中国的葵。佳灿妈妈提供了葵口形器物照片,馨予妈妈提供了秋葵的照片。都讲了之后,曾布忽然“墨呼松处士,纸号楮先生”,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讲过了,我说刚讲的你还问说明没有听课哦,这两个问题,自己回家问爸爸,令尊是大书家,最适合讲这个。
课间,星月爸爸提供了星月学校的朝阳区传统文化知识大赛初赛试卷。我看了一下,有很多不会。不会的原因,一是因为有很多20世纪后半叶的曲艺知识譬如秧歌的种类我不懂;二是因为题目基本是从百度上荡下来的,有一些说法来路不靠谱。于是家长们在一起吐槽,上头要求重视传统文化,可是下头学校的老师并不懂,于是去百度荡,随意截取,抠掉几个字让人填空,于是便有了如此奇葩的考题。笑龙等说这在学校里叫“文常”。我跟大家说以前北大中文系研究生入学考试,有一门叫综合考试,就是填一百个空,虽然难,但人家那题目靠谱,是专业人士出的专业题。传统文化知识,怎么考,都没关系,但出题要有根据,最好要以经典为根据。要想真有传统文化常识,应该好好读正经正史,泛览百家。大家这个年纪,好好背四书,声律启蒙里的典故也应该记住,有时间的话,可以读一读幼学琼林。
附:初天班
晚上的初天班,既没有新讲孟子,也没有让大家写诗,可算是破天荒的头一回。全在教大家怎么读书,怎么思考问题了。原因是孟子过堂,太让我失望。抽了三只签,第一位同学基本不会,第二位同学丢子落字太多,第三位同学不够流畅。我大失所望。我说我知道你们都很忙,可是你们既然来雒诵堂学习,就该好好念书,否则这半天时间浪费了,岂不是更可惜?再次跟大家强调,于中国经典而言,不背书即不读书,学习中国经典,唯一的办法是先背下来。背书不必贪多,但必须背熟,能用。譬如只背一篇梁惠王,这篇的语典要一看即知;写作讲话时引用,要能脱口而出。如此,方算是读过书。又教大家诵读法:诵读须注重文脉,须整篇或整段诵读,知其脉络文势。读若干遍之后,可分段背诵。每次取100字左右,在一个小时之内,一口气念30遍,坚持念三天。若能下如此功夫,没有背不下来的书。背熟了一段,再背下一段,也是同样的方法。第四天的时候,可以连带前面背过的一起诵读。分解式背诵工作完成之后,再将整篇连在一起诵读若干遍,再次体会文脉文气。此乃桐城派诵书之法,吾皖私塾最是推崇。生书不熟不开新书,乃传统私塾教学之基本原则,尤当遵守。乃明确要求诸生以章为单位背孟子,根据个人能力,不必赶进度,只做简单家法,每次加1.即使一章都不会背,也没关系。从0开始就是,选最短的一章,努力背下来。拿下一章之后,再做0+1的工作,而后逐渐+1。
第二节课之前,子琳问我怎样写论文,雨轩提及兰亭序真伪问题,诸生讨论如何在百度上搜资料,乃告诸生这不叫写论文不叫做研究,至多只能叫百度学派。正告诸生,传统中国重发明,然发明甚难,须书读得多、理见得透。退而求其次,要有所见,即有一己之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对学术有无贡献,不在于你今天写了多少书得到多高的头衔,而在将来的学术史里有没有你的印记。如何算有呢?譬如论语,纵使不能像朱子论语集注那样划时代集大成,当如论语集解中古注一般,于某句下某观点前有标签,如“马曰”“包曰”“孔曰”。古注如此标注,乃是因为某一说法为某氏第一个提出。不如此,如何能是学问?今人之论文,多是按某一格式完成的文档而已,或全无见解,或全无常识,不如不做。又告诸生,你们这个年龄若做论文,须注意两件事:一是要有问题意识,譬如雨轩提到的兰亭序真伪问题,这就是个好问题,你若研究,就得自己去找证据,摆事实讲道理,用事实证据来证明你的判断。二是相对系统的读书,譬如子琳要研究近体诗的发展历史,就得大致翻一下历代诗歌文献继承,这太难了,确实可以考虑换题目,以某个具体诗人为对象,但不宜部头太大,譬如选王维,读他的全集,了解他的生平,最后虽然未必能有所发明,也未必能写有问题意识的论文,但至少对王维其人其诗有通盘理解,在学问上是一个积累。
唐人万首绝句选第三卷念完,当机立断,本学期不再学新的内容,以后每周第二节课吟诗,大家各自做一个自己的选本,从卷三选自己最喜欢的诗,抄在本子上,一首一首地背下来。读诗再多,若只经验而不成诵,又有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