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雒诵堂甲午春学期教学手记4·初地班

(2014-03-15 20:35:02)
标签:

雒诵堂

檀作文

论语

声律启蒙

少年国学课程

分类: 雒诵堂教学手记

 

2014年3月15日  周六

 

十六人逐一过堂,太费时间,严重影响课程进度。于是改变策略,每次随机抽一部分同学过堂。每次过堂的人往下减,但需要背诵的内容增加。学习初天班的做法,要求将本学期所学内容,从第一课背到上次课。且争取将每次课过堂压缩在20分钟之内。第一次试用新方案,我让诸生自愿报名。因未曾事先知会,多数同学有些怯场。只有彤彤、雅琳两个人举手。这两个丫头极用功,背得甚是流利。两个女生背完之后,世谦举手,表示愿意试试,背得也还不错。公亮也举手,说不用诵,可不可以用普通读书的调子背。我说当然可以。公亮背得极流利。泊宁也跟着举手,表示可以跟公亮一样地背诵,果然背得跟公亮一样好。我跟孩子们说,用不用吟诵调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将原文背下来。诵书,也不完全调子跟老师完全一样。只要把字音读对、节奏处理准确,便好。雒诵堂之所以用吟诵法教大家读书,主要是为了凸显入声字及古文的文气,大家听老师诵读论语,应格外注意这两方面。另外也专门给公亮和泊宁提了一个建议,诵读儒家经典,不宜语速过快。读书太快,容易不过脑子。语速慢一些,便于处理节奏。

 

新讲《论语·泰伯》五章。

“子曰兴于诗”章,公亮如是翻译:“先生说,诗读了让人兴奋,学礼可以让人在社会上立足,学乐可以提高成绩。”我说还要更准确哦。“兴”者,起也。孔子说“诗可以兴”,是说诗可以感法意志。诗是抒情性的,文辞美丽,大家都爱读。有些诗,你只须去吟去诵,便会不自觉摇头晃脑、手舞足蹈。这诗会很自然地在你心里生根,会陶冶出美好的情操,这就叫作“兴于诗”。“立于礼”,公亮说得大抵不错,但古人多从立身说起,自身能立得起来,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成于乐”一句,我说这“乐”和我们今天所说的唱歌有所不同。周代的“乐”,实际上可以包括“诗”和“礼”两方面内容。《诗经》,我们今天只当它是诗,但它当时的呈现方式,更多的是“乐”。固然礼乐一体,但礼主别,乐主和,礼更多的还是行为规范,乐则是人格修养了。“成于乐”的“成”字,乃“习与性成”之“成”。我让孩子们在墙上的四条屏程子《四箴》上找这几个字。孩子们找到之后,我又给大家详细解释这四个字的内涵。说这“成”乃指人格之养成。“乐”兼“诗”“礼”,故曰“成于乐”。“兴于诗”、“立于礼”即诗教与礼教。传统教育,诗教、礼教并重。今之人,则多偏枯。

“子曰民可使由之”章,泊宁如是翻译:“老百姓,我们可以让他们怎样做,但不能让他们知道我们怎么想。”大家有些困惑,世谦说这不是愚民嘛,笑龙说难道还要把最高高明的藏起来。我说此章,古人的理解都是一样的。近一百年来的理解,和古人不同,多说成愚民。我赞同古训。其实这便是百姓日用而不自知之意。

“子曰好勇疾贫”章,“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泊宁翻译:“一个人没有仁德,如果太讨厌他,就会出乱子。”泊宁此解,与集解、集注同。我则提出另一解。以“人而不仁”为“疾”的主语,“之”指代“贫”,释此句为:一个人若没有仁德,又痛恨于自己不好的生活处境,只怕要出乱子。“好勇”即是“人而不仁”之一端。《后汉书·郭泰传》曾引此语,义同集解。是古有通训。我之所解,为歧说。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章,泊宁翻译“其余不足观也”作“其他地方就没啥可看的”,孩子们有些困惑,我说即是没有什么可取之处的意思。以《史记》《三国志》为例,讲了历史上两个著名的“骄且吝”的人,一个是项羽,一个是关羽。讲项羽刻好了将军印,给人之前,突然反悔,觉得人家不配,又不给了。大家听了狂笑。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章,泊宁翻译:“读了三年书,还不知道向善,这样的人也不容易碰到。”我补充一句“这样的奇葩确实少见”,大家便懂了,都在一边乐。我又说“谷”字释义,集解是“善”,但集注是“禄”。朱子的意思是读书三年,不把心思放在功名利禄上,这样的人不容易碰见。孔门著名弟子子张,逮住机会就“干禄”,学本事就为多挣点儿工资和奖金。俗人大抵如此。若颜回、曾子,则不如此。

 

《声律启蒙》过堂。要求背下平“一先”前三段,很多人举手。只选了彤彤和公亮背诵。其余人,安排下次过堂。

新教“下平二萧”第一段。发现讲义里还是有一个入声字漏标了,是“鸂鶒”的“鶒”字,校书如扫尘,愈扫而愈多,信然。公亮上次问了二十来个字,这次嚷着说都认识,据说在家里预习了十分钟,学习能力真是了得。正音之后,抽签吟诵。

最后一节课讲解。让孩子们提问。这篇典故不多,问题也相对少一些。公亮问“明蟾常彻夜”,我说知道今天什么日子不?晚上回家别睡觉,看一晚上的天空,看看那一轮满月,就知道啥意思了。又问“乘五马”,泊宁和艺霖说是太守,汉代太守乘五匹马拉的车。我反问中国历史上通常是几匹马拉车,如果五匹马拉车,车辕如何套?诸生困惑,我便给他们讲汉代官制的五马制度——第五匹马是驸马,好比四驱吉普后背上挂一备用车胎,汉官仪规定“中二千石”才可以用,是殊荣。又问“红蓼”是什么,我说回去问爸爸妈妈,老家一定有。或者自己去网上搜照片。

因为时间充裕,做了几个对对子的练习。 以“五马”“骤雨”“鸂鶒”“红蓼岸”为题,要求大家对对子。“五马”,对出的比较多,有“双鱼”“三才”“四川”“四诗”“六经”“八仙”“九江”诸种答案。“鸂鶒”和“红蓼岸”,对得不甚理想。说明连绵字对和三字对,还须下功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