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诵堂少年国学课程癸巳春学期教学手记7
(2013-04-21 00:38:42)
标签:
雒诵堂少年国学 |
分类: 雒诵堂教学手记 |
雒诵堂少年国学课程癸巳春学期教学手记7(2013年4月20日星期六)
决定用千字文来为雒诵堂各班编次。于是周六晚上的讲读班,改称初天班;上午的讲读班,改称初地班。周六下午的蒙班,改称蒙天班;周日上午的蒙班,改称蒙地班。
初地班:
初地班有几位同学请假,显得愈发寥落。但诵书的气象,却比以前要好。齐诵了《论语》前四篇,比从前舒缓很多,孩子们也不像以前那样累。新讲了《公冶长第五》前四章。公冶长的故事,基本是世谦讲的,我补充了几句。“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章,略作发挥,跟孩子们反复强调雒诵堂旨在培养君子,并转述了上次雅集听到的有关子彧、方然两位同学的评价。方然表演太极,极稳重,即使有人从身边路过,也丝毫不乱。更有家长夸子彧有谦谦君子气象。我跟孩子们说,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自己是读过圣贤书的,处处要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子贡问曰赐也何如”章,重点让孩子们回忆上周参观国博所见青铜器,让大家明确瑚琏就是簠簋。瑚字,亦可以写作金字边,还可以是右开口框里一个古字,读音一样。簠字,音亦与瑚字近。我问孩子们鼎和簋的功用差别何在,世谦明确回答,鼎相当于锅、簋相当于碗。世谦还说博物馆里瑚、簠等器物都是簋的变体。这孩子可谓好学。我上次在博物馆里讲的,要点他都牢记在心。我夸他堪比子夏。
声律启蒙,新教了“八齐”第二段。正音之后,我让孩子们提问。有人立即回答没有问题。万老师提醒,提不出问题,是因为太不熟悉。于是采用蒙班读书法,以年齿为序,每个人领诵一次。这个环节完成之后,效果非常明显。该问的典故,以及字词,孩子们基本问到了。方然显然有备而来,在家基本预习过,也乐意给大家讲。孩子们讲不出来的,我才补充几句。教完新的内容,大家一起复习“一东”。兴烨和小城,吟得尤其好。我跟孩子们说,如果每章都吟得和“一东”一样熟练,就好了。并给孩子们介绍小兵的经验。小兵是来雒诵堂上课最多的一位,声律启蒙和唐诗,念得尤其熟,所以下笔就大不一样,写诗的水平在雒诵堂可以排到前五名,比很多大孩子强。
初天班:
初天班,一人迟到,一人没来且未说明任何原因,两位新同学来体验课程。
再次宣布初天班规矩:此班用淘汰制,凡不能过堂者,劝退;凡不能写诗者,劝退;无故两次不来上课者,劝退;不知礼节为何物者,劝退。
且宣布拟开放初天班,准备接受成人,但要求同未成年人,亦须每次过堂,且进行诗词创作。
《中庸》过堂,三国杀抽签法,抽到的是子琳。子琳果然不负众望,学过的前十九章,背得很熟。我说子琳念初二,功课很紧。子琳能背,你们就不要给我找任何理由。不能过堂,只能说明你没下功夫。既然连最基本的要求都达不到,就不要留在这个班。自本学期严格过堂制度以来,孩子们尽心许多。志诚、景琦、小兵在楼下肯德基吃晚饭的时候,还一边背《中庸》。珂维因为迟到,也背了一段《中庸》。迟到,罚过堂,或许是个好办法。新教第二十章四小节。“天下之达道五”章,我跟孩子们说儒家“达道”“达德”诸概念,相当于今天人们说的“普世伦理”“普适道德”。又说传统五伦之中,家庭占三伦,儒家文化,极重家庭。说“知仁勇”三德,略讲智为心之主体,知为心之发用与呈现;仁为心之主体,爱为心之发用与呈现。“所以行之者一也”一句,追问何指,孩子们有各种答复,我最后告诉大家宋儒的答案是“诚”。《中庸》最关键的,便是这个“诚”字。“或生而知之”一节,以班级同学实际情况,讲“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勉强而行之”的区别:志诚和景琦,是因为我要求过堂、被妈妈送到雒诵堂来才背书,此为“勉强而行之”;小兵所受是典型美式教育,古筝过几级有相应物质激励,为了这个激励而努力,此为“利而行之”;子琳、子彧、嘉宣则是因为喜欢国学,不需要人逼不需要任何激励,自觉自主地读书,国学已经成为生活方式,此为“安而行之”。我说虽然境界不同,但如果大家都能把《中庸》背下来,那便是“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一节,我说圣人怕大家理解不了什么是智仁勇,说出具体下手功夫。“知斯三者”一节,提醒大家注意与《大学》之关系。
第二节课,学唐诗。先用抽签方式过堂,用《三国杀》武将牌,一共三轮。新学五首,有三首是千家诗里学过的(高适《咏史》、王之涣《登鹳雀楼》、丘为《左掖梨花》),只有王之涣《送别》、储光曦《江南曲》两首,是全新的。反复告诫大家,王之涣之所以是一流诗人,乃在于其诗自然、浑成。学唐诗,便是要学它的自然和浑成。唐诗高处,乃在不可句摘,乃在淡到看不见诗。并指出雒诵堂诸生,只有子彧意在词先,浑成自然;其他几位都嫌过于刻意,过于讲究辞藻而不自然。赋诗言志阶段,高年级的都选储光曦《江南曲》,低年级的都选王之涣《送别》。大约高年级的浪漫,低年级的闷骚。
第三节课用诗牌雅戏作诗。志诚尚差一句,未能完稿。其他几位都顺利完成作业。
新来体验的两位同学,一位是国际学校的,听了一节课,觉得太难,便走了。一位是体制内初一的学生,学习能力极强,一开口就会吟,诗牌雅戏拿到手,就能写。颇难得。
附录诗牌雅戏作品于下:
嘉宣:轻舟侧畔过,横渡静亭稀。细雨碧波捡,斜阳双燕飞。
子琳:微雨雁行远,香风早梦开。落花不是客,棹影莫空回。
子彧:江上寒梅尽,移船载酒回。平湖春水浅,烟雨傍花飞。
美仑:帘卷秋云去,西风春语流。夜阑生万物,听雨在残楼。
晓杰:芳春复照野,谁可故离愁。今望已明绿,空心月夜幽。
景琦:独醉入花径,孤桥忆晓前。笛声梦远别,春尽北风边。
珂维:石阶露淡玉,春雨有圆波。高雁入芳菊,遥闻一曲歌。
小兵:山头香雾绕,霜叶玉帘秋。闻笛梅花落,竹亭翠柳寒。
附:
下午蒙天班,四岁的小多居然在写千字文,我以为她在画字,问她认识刚写的字不,她说不就是露结为霜的露嘛,把我惊呆了。
课间教蒙天班的孩子蹲墙,没想到大受欢迎,孩子们排队蹲墙。看来以后不愁课间活动了。
初地班的家长和初天班的同学,都颇关心暑期游学班事宜。大家都想参加,但又怕学校没放假。我说哪天放假,哪天来就是,至少可以赶上去曲阜、邹城参拜。大家问及课程设置,我说准备开篆书论语暨说文解字、世说新语选读、声律启蒙、唐诗及诗词写作。
又及:
白天看到微信里有一条雅安地震的消息。上完课,晚上上网看微博,才意识到灾情很重。微博上的讨论,有两点,引起我的关注。一是据说日本7级地震几乎不会死人,为什么中国一地震就会死很多人?是不是房屋质量有问题?二是大家都说不给红十字会捐款,而要通过壹基金等民间慈善机构捐款。从前捐款,我都是通过工作单位捐的。如今,不太想通过官方渠道。还没看到如何通过壹基金捐款的流程,但看到儒门中人弘道基金募捐信息。以前听民政部门的朋友解说,说太晚的慈善事业做得很好,多是通过宗教组织来做。凡民有丧,匍匐救之。虽不能为灾区具体做点儿什么,但捐款也可聊尽绵薄之力。明天忙完雒诵堂课程,去尽一份力。拟选一家民间慈善机构。但也颇疑惑这些民间慈善机构与当地如何对接。是不是还是通过地方政府?如何能有效监督专款专用呢?建设公共社会,亦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