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诵堂癸巳上巳雅集小记暨少年国学课程癸巳春学期教学手记6
(2013-04-19 23:41:40)
标签:
雒诵堂少年国学上巳雅集 |
分类: 雒诵堂教学手记 |
雒诵堂癸巳上巳雅集小记暨少年国学课程癸巳春学期教学手记6(2013/4/13)
案:此文为六天之后补记。
清明节放了一次假。和孩子们再次相见,就差不多隔了半个月时间。本次课,安排的是上巳雅集。其实已经是农历三月初四。地点选在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原因有三个:一是为了赏梅;二是冲来今雨轩的名字;三是为了就近参观国博。初天、初地、蒙天、蒙地,四个班,总共来了二十多个学生,加上家长,有四五十号人。另有东方养生杂志及央视记录频道的朋友观摩。甚喜天气晴好。繁花似锦。来今雨轩茶馆亦待客有礼。孩子们最后跑进茶馆包房玩三国杀,茶馆亦不以为忤。
十点之前,各人随意看花。十点钟,雒诵堂癸巳上巳雅集正式开始。嘉宣因为上午有钢琴比赛,不能来。主持的工作,落在子彧和小兵身上。子彧沉稳,小兵机灵,倒也是黄金搭档。小麦的架子鼓说唱《大学》,拉开雅集序幕,博得颇多掌声。麦麦为准备这个节目,花了很多功夫,让大家很感动。孩子们自己商量,以班级为单位,或组团、或个人上台表演节目。多数孩子,选择吟诗。初地班的男生,选择了讲国学故事。方然选择了太极拳表演。孩子们表现都很好。土豆和珠珠在台上说悄悄话,好可爱。小叶子同学整个是来卖萌的,太吸引眼球。虽然因为没有麦克风,孩子们吟诵和说故事,大家听得不是很清楚。但这样,孩子们更从容自在。我始终反对吟诵走舞台化路线,追求自然。
孩子们展演结束之后,高年级的写诗,低年级的对对联。出句“春秋佳日”;有对朝暮良辰的,有对金玉良缘的,有对天地良心的,居然还有对战国丰年和圣诞老人的,颇让人乐不可支。大孩子们写诗。初天班的选择联句,居然是小庾体。感觉都N年没写小庾体了。子琳、子彧自负高才,联句之外,另作了一首。初地班的伊如、世嘉选择独立作诗,她们两个是第一次脱离诗牌写作,觉得好难。但也基本完成。世嘉最后一句,被我指出出律,因为到了吃饭时间,没有最后改完。
事先说好是蝴蝶会形式。家长们很热心。正赶上珂维妈妈过生日,还有朋友来助兴。珂维妈妈订了一个好大的蛋糕,兴烨妈妈订了一个超大的披萨,在场的每个人都分到了一份,吃得很开心。共享一直是雒诵堂的优良传统。雒诵堂由衷感谢呵护这一传统的家长。
吃完蛋糕和披萨,带领大家游园,集中参观社稷坛和梅园。让大家绕社稷坛走了一圈,然后听子琳讲什么是社、什么是稷,以及五色与五方、五行、四时、四象、天干之间的对应关系。子琳不愧为雒诵堂首座弟子,讲得头头是道。
看花的时候,我说此地梅花不似梅花,而似杏花。杏花精神,在“红杏枝头春意闹”。梅花精神,在“疏影横斜水清浅”。梅以格高,不宜喧噪。北地梅花,多为杏梅,其格甚下,吾颇不喜。
路过某处,有小朋友说:“老师快看!还有美人梅呢!”我说:“看什么看!就这破玩意儿,叫丑人梅还差不多。”梅以格高,此物最俗,竟被时人呼作“美人梅”。认“美人梅”为梅,好比认唱粉戏的作大青衣。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我一路教孩子们认各种植物。子彧没认出海棠,子琳没认出丁香,都被我批评了。我说博雅君子,须多识草木之名,诗人尤当如此。子彧说没见过这么大的海棠,我说花树亦如人,须上了岁数,方有些味道。子琳说丁香没开花,所以不认识,我说开花时才认识,便亦只算个俗人了。
下午带小朋友参观国博,在4楼看青铜器。主要是对青铜器常用器形名词解释。譬如三足两耳为鼎;三个袋足的为鬲;鬲足鼎身为yan;上下两个三足半球合在一起的叫敦。还让大家一边看豆,一边联想豆的篆书字形。时间过得太快,半天最多看一个展室。
嘉宣忙完钢琴比赛赶过来,我们都快散场了。我专门陪他看完4楼青铜器展,又去看了地下层的中国历史展。
附:癸巳上巳雅集作业
联句,咏花效小庾体:
梅堕故园西(珂维)。燕飞衔软泥(志诚)。院落花随舞(景琦),新枝黄莺啼(小兵)。折雪吟何逊,还疑云脚低(子琳)。回望烟波里,绿杨共碧溪(子彧)。
子琳,咏花:
薄寒春透落花声。疏影一枝檐上横。斜日犹怜窗下客,不知香自梦边生。
子彧,咏梅花:
含苞深巷里,春半未全开。应叹霜风冷,黄蜂何日来。
伊如,癸巳上巳雅集:
丛花相竞艳,清风拂面微。长廊幽草绕,碧林余落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