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诵堂少年国学初级班壬辰秋学期教学手记07
(2012-11-04 11:05:50)
标签:
雒诵堂檀作文少儿国学论语声律启蒙 |
分类: 雒诵堂教学手记 |
2012年11月4日星期六
祥泰总是到得最早,跟妈妈在院子里念书。九点十分之前,所有同学都已到齐。子誉也来了。《声律启蒙》《雒诵堂选唐诗》她都没念过,《论语》,她是从《先进第十一》开始念的。虽然是从晚上的讲读班转到早上的初级班,上课的内容对她来说也还都是新的。
第一节课学《论语》。齐诵《论语》《学而第一》《为政第二》。新学《为政第二》六章。让孩子们自己先译每一句。问题顿时暴露出来。四年级以下的,我原不指望他们能读懂文言。翻译的任务,基本归子誉。可是子誉对一些文言常用字的意思,也还是极生疏。课后跟几位家长交流,发现问题出在学校教育。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材,基本没有文言。怪不得六年级的小学生尚且不能随口说出“女”通“汝”,是你的意思,“是”是指示代词这,“或”是指示代词某人。可怜子誉同学说,这早上的初级班,咋比晚上的讲读班还累啊!我说晚上有嘉宣、子琳、子誉、美仑四大师兄师姐顶在你前面,你当然安全了。早上的班,你程度最高。火力都由你一个人扛,压力自然大了。你要是觉得累,我就不提问你了。而且你六年级功课忙,你也不用过堂。梦熹、珂维、祥泰、方然几位,《论语》前几篇背得烂熟,让他们逐字逐句讲《论语》的意思,几乎连一句也说不上来。不晓得这一遍《论语》学下来,他们的文言阅读能力能提高多少。他们虽然会背,但诵读的时候,也存在不少问题。字音方面,“行”字作名词用,读去声,几乎意识不到。大约他们用的拼音本没有这样讲究。抑或原先教他们读的老师亦不讲究。节奏方面,把握也颇有问题,说到底,还是句读不明。譬如“使民敬忠以劝”一句,孩子们习惯于“敬忠”连读,我说“敬”和“忠”之间一定要有停顿,看下文,便可明白这是两个词。读对了,就容易明白意思。当然,不明白啥意思,根本就读不对。对于这群零起点的孩子,要让他们弄懂古汉语常用字的意思,估计得两三年吧。两三年时间,《四书》也该念完了。常用字之外,文言的一些表达习惯,也很关键。“孝慈,则忠”一句,我跟孩子们强调,翻译的时候,“孝慈”之前当补出“临之”二字。“临之以庄,则敬”的“临之”是照管两句的。“多见阙殆”之“殆”,程、朱释为“所未安”,为了让孩子们更明白字义,我说“殆”本义为“危”,引申为没把握,如果硬要去做,极有可能会失败。心里没把握,自然不能安。“施于有政”一句,朱子本“施”字未注音,我说这个字,我读“yi4”。此字读“yi4”,是蔓延、推及之意。朱子亦作如是解,言“推广此心,以为一家之政”。何晏本训“施”为行,则读“shi1”。儒家修齐治平,其方法无非推己及人,推而广之。故此处读“yi4”,较读“shi1”为胜。且读“yi4”,训蔓延、推及,亦先秦典籍常用义。如《诗》之“葛之覃兮,施于中谷”。逐字逐句讲读《论语》,速度还真快不起来。小孩子初读书,譬如耕地,必须耕透,功夫越细越好。
第二节课念《声律启蒙》。本打算过堂。可是有个别同学不会。于是乎变成齐诵。平声字三十个韵部,大伙儿都背得烂熟。从“一东”诵到“四支”第一段。梦熹、珂维、祥泰,三个人全文成诵,方然“三江”之前能成诵。孩子们吟《声律启蒙》,颇有气势,状态明显比诵《论语》要好。诵完前几次课学的内容,我就课文提了几个问题,问“蓉”字在一东还是二冬,半天没人答上来;问“主簿栖鸾名有览”的“览”是谁,没人答上来;问“羊公德大”的“羊公”,还是有人答不上来。我便说,只背下来,还不行。读书,要过脑子。背的同时,要多想,要会用。新教“四支”第二段。故事专家梦熹给大家讲了“去妇因探邻舍枣”、“出妻为种后园葵”两个典故。有人问“岘山碑”是啥典故,我说上次课讲过啊,要学会举一反三哦。提醒孩子们“岘山碑”就是“羊公碑”,孩子们恍然大悟。又给孩子们讲了“汾水鼎”的典故。有人问“花笺”是什么,我便拿晚上讲读班的作业纸给他们卡。说古人写信,用八行的信纸,称“八行笺”,若带些花纹,就是“花笺”了。梦熹问“琉璃”是什么。我说你们可是在北京的孩子啊,怎么可以不知道呢。回家让爸爸妈妈带着去故宫、天坛等公园去看看琉璃瓦吧。因为“琉璃”是连绵字,我说以“琉璃”为下联,你们对一个上联吧。有对“翡翠”、“菡萏”的。再次跟孩子们强调必须以连绵字对连绵字。讲到首都,讲羊祜时,孩子们又问跟羊祜对抗的东吴大将是谁,我说是陆抗啊,他爹陆逊、他崽陆机、陆云更有名。梦熹知道陆抗和陆机,不记得陆云。我说陆云字士龙,中国最早的对联和他有关呢。他初入洛,在张华家里,遇见荀鸣鹤,两人互相介绍,陆云张口便来“云间陆士龙”,旬答“日下荀鸣鹤”。这便是好对联啊,但“日下荀鸣鹤”是上联,“云间陆士龙”是下联。以后大家看见人家写书,有“日下”二字的,要知道是首都;有“云间”二字的,要知道指上海(淞江)一带。《声律启蒙》的进度也慢下来了。每次课只新学一段。更多的时间,是用集体过堂的方式,让大家熟悉学过的内容,以及学习对对子。
第三节课念《雒诵堂选唐诗》。还是集体过堂。梦熹、珂维、祥泰,三个人基本全会背。敏宽老说自己不会,其实他也基本都会。诗倒是新学了三首:戴叔伦《题三闾大夫庙》、白居易《庾楼新岁》、张祜《玉树后庭花》。小男孩永远对故事更感兴趣,又给他们讲了半天陈后主和张丽华的故事,让他们记住“玉树后庭花”是个典故,指亡国之音,不要用错了。
初级班上了七次课。感觉蛮不错。上课氛围很好。有几个同学课后很用功,所有学过的内容都会背。珂维妈妈上次建议我过堂。我提了一下过堂的要求。珂维果然所有的都背了。大多数小孩子都这样,老师要求背书,回家就好好背。老师不提要求,便不背书。但有些同学可能还是作业太多,没有太多的时间背书,那也只好如此了。我有些担心,每次课堂,背不出来的同学,会不会自信心受挫。“举善而教不能”,亦乃儒门教学之法。用功又优秀的,我不能不表扬。背不出来的同学,我估计还是回家没有背书,或者没听音频。我也只好无可如何。选用《雒诵堂选唐诗》,可能是个小小失策。孩子们能认的繁体字太少了。又没有注音。这样一来,对音频的依赖性就太大。如果不认字,接受能力稍弱,回家不听音频,必然跟不上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