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心法
(2011-10-06 13:25:55)
标签:
雒诵堂檀作文论语孔子仁礼杂谈 |
分类: 中国文化典籍讲义 |
孔门心法
檀作文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论语》却是一本语录体著作,过于片段,初学者不容易从中理出头绪。窃以为若想了解孔子思想之精髓,不妨从孔子的衣钵传人入手。我们且看孔子给他的衣钵弟子传的什么心法,便可从中窥见孔子思想之精要。
孔子偏爱颜回,弟子三千,孔子几乎只说颜回一个人的好话。颜回不幸短命,死在孔子前头,孔子顿足捶胸,说“天丧予!”(贼老天啊!你这是要我的命啊!),比死了儿子还要伤心。颜回之死,为什么让孔子如此伤心?乃是因为颜回是孔子的接班人,孔子期望百年之后,颜回能将自己的学说发扬光大。
孔子看重颜回,一是因为颜回好学,二是因为颜回“不贰过”(不犯同样的错误);更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因为颜回能安贫乐道。孔子称赞颜回,最诗意的语言,莫过于:“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住在棚户区,喝瓢凉水,吃碗泡饭,这样的日子,一般人连半天也过不了,颜回却乐在其中。颜回有如此美好的品德,孔子焉能不看重?精神富足,高过于物质享受。宋明理学大讲“孔颜乐处”,着眼点便在这里。一个人,未必要做大官、挣大钱,甚至也未必要做什么大事业,只要内心充实淡定,他便是崇高与快乐的。
既将颜回内定为接班人,孔子难免要给颜回开小灶。孔门是讲究因材施教的,悟性不够,功夫不到,孔子是不会传心法的。有些话,孔子只给颜回一个人讲过。有一次,颜回很郑重地问了老师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又满怀感情地补充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什么是仁呢?孔子的回答极为明确:克制一己的私欲,时时以礼法规范为行为标准,便是仁。颜回又问老师,如何才能做到克己复礼?孔子给颜回讲了四项基本原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合礼法的,不要看;不合礼法的,不要听;不合礼法的,不要说;不合礼法的,更不要去做!
孔子最看重的便是一个“礼”字。孔子对他所处的时代很不满,给他那个时代下了四字评语——“礼崩乐坏”。孔子毕生的梦想,便是要恢复周公之礼。因此孔子告诉颜回,什么才是仁呢,克己复礼才是仁。“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八个字,可以说是孔子思想最核心的内容。
孔门心法,除了“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八个字之外,尚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八个字。这八个字,在《论语》里出现过两次,不是对颜回说的,而是孔子分别对仲弓、子贡两个弟子说的。仲弓问什么是仁,子贡问什么是恕,孔子都以这八个字作答。这涉及到儒家处事的思想方法: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呢?何不推己及人!你不希望别人强加给你的,譬如不礼貌、不尊重等等,你也不要强加给别的人。这便是孔门的恕道。我们看“恕”这个字,上头是“如”,下头是“心”,正是将心比心的意思。
孔门能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八字心法的人,是曾子。曾子,名参,在孔门弟子属于年纪最小的之一。孔子生前,对曾子有句评价,“参也鲁”。这个“鲁”,是木讷迟钝的意思,并非愚蠢的意思。孔子是不喜欢小聪明的,孔子说过一句“巧言令色鲜矣仁”,又说过一句“刚毅木讷近仁。”像欧阳克、杨康那样会说话的人,他们的内心哪里有仁德?像郭靖那样刚毅木讷的人,内心才有仁德。曾子天性也“鲁”,固能传其师心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八字,并不是孔子对曾参说的,曾参却领悟得最深。《论语》里记载,有一次孔子对曾参说:“曾参啊,我的学说是一以贯之的。”曾参回答说:“是啊。是啊。”旁边的同学看得目瞪口呆,不知道这师徒俩在弄什么玄机;等老师出去了,就悄悄地问曾参,“你和老师说的啥意思啊?”曾参回答说:“咱们老师的学说,不就是忠恕两个字嘛!”恕即是仁,即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内定的接班人颜回死在孔子前头,孔子的大道却并不因此而失传,乃是因为有曾子。曾子的意义,实在超过颜回。儒家的道统,孔子传曾子,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儒家的“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便是是以这四个人为中心。曾子是当之无愧的孔门衣钵传人。
从孔门的衣钵传人入手,我们当知孔门心法,无外乎两句话:一句是“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一句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