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少年国学对联与诗词写作课课堂记录
(2011-05-07 23:47:10)
标签:
雒诵堂私塾对联诗词千家诗少年国学吟诵杂谈 |
分类: 雒诵堂教学手记 |
雒诵堂辛卯春学期国学第九课课堂记录
我晚了两分钟,发现大家都已经到了,没一个人迟到。月月还在吃饭,我先跟大家闲聊。把新浪博客和微薄里,前辈们对他们作品的评价反馈给他们,他们蛮开心。并且给他们介绍了海外读经少年的事情,告诉他们暑假里可能会有一些海外的小朋友来造访他们,他们说乐于接待。
因为五一放假停过一次课,怕他们不在状态。临时决定不学《论语》和《声律启蒙》了,只学诗。忽然想起上次跟周南的同学商量过,要让雒诵堂的小徒弟们试一下对联。于是用半个月前文学院趣味国学竞赛的题目,出了上联“林花着雨胭脂落”,要求他们对下联。几个小家伙十分踊跃,七嘴八舌地商量对策。不但知道平仄要相对,还晓得词性也要一致,并且发现这句改杜诗原句“燕脂”为“胭脂”,是暗含玄机。我好几次跟他们说,如果对不出来,就喊“老师,我们投降”,我便会把我的答案告诉他们。他们愣是不肯,非要自己想。想啊想,三十分钟之内,他们居然每个人都整出了一个下联。现将他们的对句罗列于下
出句:
林花着雨胭脂落
对句:
月季逢春玛瑙香(嘉宣)
江水映辉琥珀明(子彧)
小涧临春淇澳开(月月)
画苑生辉翡翠巢(子琳)
绿叶飘香鹦鹉飞(雨轩)
碧浪随风琥珀光(晨辰)
我让子琳把所有的对句都写在黑板上,让大家评谁的最好。好几位把票投给了月月。我说大家是被“淇澳”这个字吓到了吧?月月背过《诗经》,会用“淇澳”这个词,但“淇澳”对“胭脂”却不工整,“胭脂”不能拆,“淇澳”可拆。于是大家又重新评比,结论是各有各的问题,有些季节不对,有些词义犯冲。
孩子们问我对的什么,我说我对的是“玉碗斟香琥珀光”,是化用“玉碗盛来琥珀光”和“玉碗斟香糯,盛来琥珀光”两句诗的。
最后我告诉大家做这个对联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明白对联的基本要素,告诉他们要讲求平仄词性词义,还要追求意境。对偶有功底,方可写律诗。并强调写诗的时候要无一字无来历。
我又出了一个上联“文竹”给他们对,他们对了很多答案,平仄和词性都无问题。我最后把王翼奇先生的答案“武松”告诉他们,他们大笑。我说这就是无情对啊。于是他们又开始议论无情对。子琳说到“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的著名例子。还真挺博学的。
剩下不到一个小时,我说吟诗吧。于是每人一首五绝,开始吟千家诗。吟一篇,让他们自己讲大概的意思,讲不出来的地方,我给点拨一下。然后让他们背出来。学得蛮快。吟了好几首写秋天的诗,我反复提醒他们古人写秋天最爱用哪些意象,他们基本能领会。学韦应物《答李浣》一诗时,我问他们“林中观易罢”的“易”是什么,有人说是下棋,我说此“易”非彼“弈”,有人说是《易经》吧。子彧问为什么要到林中去看《易经》啊,在家看不行么?我说古人为了表示自己是文化人,跟普通人不一样,喜欢说自己住在林子里,他们说哦,比如“独坐幽篁里”“深林人不知”。我说古人为了表示自己很纯洁,喜欢说与鸥鸟相对,子琳背了好几句相关的杜诗,我说另外记一句啊——“此心吾与白欧盟”!学《秋夜寄邱员外》一篇时,我问为什么要写“空山松子落”呢,子琳说:山里什么都没有,很安静,听得见松子落的声音。听得见松子落的声音,也反衬出山的幽静啊。学《秋日》一诗时,我跟他们说最后一句“秋风动禾黍”一句是用了“黍离之悲”的典故,大家问什么是“黍离之悲”啊,月月给大家背了一遍《王风·黍离》,我说念《诗经》有用吧?念了《诗经》有文化啊。陈律师建议秋天的时候我带大家读《诗经》。陈律师又专门让大家听陈滨老师的仄起调五绝的吟法。大家觉得好夸张。子琳学的时候,最后一个字的声音拖得老长,还拐几个弯。大家都开心地笑。
最后剩一刻钟。大家又说要写诗。我说那以初夏或者送春为题写吧。大家赶紧分头去写。有人冥思苦想,有人念念有词,有人摇头患脑,有人东张西望。月月索性趴在地上。十五分钟之类,居然也都完稿。有人还写了两首。雨轩居然第一个写完,而且不打油了。月月写了八句。嘉宣和子彧主动把七言砍成了五言。今分别具录如下:
送春(雨轩)
五月送春去,花香万里飘。留连蜂蝶舞,直窜向云霄。
落花引(子琳)
胭脂万点落,随雨坠嫣红。槐白碎如雪,残桃杂玉丛。
初夏(嘉宣)
万丈骄阳浴,草芳月季开。斑斓似玛瑙,姹紫满堂萱。
立夏(晨辰)
春姑随雨去,夏日绿成荫。傍晚莺声呖,幽幽飘入心。
孟夏(子彧)
残絮随春去,碧槐正溢芳。飘飘冬日雪,映日伴斜阳。
送春(月月)
林花早已离枝落,初夏已于半夜来。既然早在地中放,何以必待(平)大树怀。虽谓枝头有百伴,最终散在人间哀。要成大事可抛友,不必徘徊在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