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儒家的三大缺失

(2011-04-12 18:41:33)
标签:

儒家

批判

性善论

杂谈

分类: 随笔

 

(一)架空了的人性善

 

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人性善。我则以为儒家的人性善乃是架空了的性善论,是不彻底的人性善论。

先秦儒家,孔子对人性善恶未置一辞,孟子荀子各持一端。孟子言性善,荀子道性恶。儒家的主流,尤其是宋明以来,孟子性善论占主导地位。荀子则被斥为异端。

记得曾向吴先生请教过人性善问题。先生说从历史来看。主张人性恶的,必然走向法家,必然走向暴政,并且亡国,以秦为证。主张人性善的,则可以出现太平盛世。况且人心思定。社会上总还是好人更多。只有相信好人更多,明天才会更美好。孟子的性善论,是社会的强心剂,使人们相信社会是可以管理好的。

我则觉得荀子性恶论,是在资源分配的层面提出来的。有些近似于西方启蒙时代以来的生物社会学思想。每一个生命乃至于细胞要生存和发展,都必须获得足够的资源。但资源是有限的,为了生存,必须斗争。竞争是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杀戮。荀子乃从这一意义上说性恶。但荀子提出化性起伪思想。认为人为可以改造自然。性恶可以有效规范和管理。

人性善还是人性恶?我更希望还原到具体层面来讨论。我们何不从理性和非理性两个范畴,来探讨此一问题?

孟子言性善,荀子道性恶,但二者都高度肯定人的理性。肯定人能自我约束,以达成群体利益。古今中外的所有政治哲学,都承认人是有理性的。而这理性是有利于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如果把人性还原为人有理性,古今中外的政治哲学都承认人性善。孟子、荀子在理性认同上,并无区别。

但将人性还原到非理性和本能层面。古今中外的政治哲学流派分歧就大了。但中国的儒家各流派,在这一认识上仍旧高度一致。荀子固然道性恶,认为人的非理性和本能是恶的。孟子何尝不是如此呢?存天理、灭人欲的宋明理学正是从孟子学说发展来的。儒家从来未能正视人的本能和非理性问题。儒家的态度是一刀切,视之为洪水猛兽。

有鉴于此,我认为儒家是架空了的人性善者。它只承认人的理性善,但却认定人的非理性是恶的。儒家纯粹是从群的角度来考虑善恶。理性相对应的是管理。儒家的政治哲学是人牧思想,关心的只是管理问题。即使是中国民本之父的孟子,他的性善论落实到政治哲学,也只是要求统治者推其善心,自上而下地实施仁政。中国儒家的天地良心,无非是为君的发善心自上而下地怜悯和实施。从来不曾肯定过自下而上的要求。虚假和不彻底的人性善论,自然不能产生与现代文明相对应的民主自由思想。

 

(二)天赋皇权

 

儒家思想存在重大的缺失。这个缺失就是儒家没有天赋人权的观念。儒家作为一种政治哲学,基本是讲管理的。君子德风,小人德草。儒家的思路是从上至下。孔子基本不谈民主。孟子是民本主义者。但他的民本主义,是自上对下的怜悯和实施。孟子亦未曾为人权张本。待到儒家作为政治哲学被统治阶级接受,也就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发展出的是天赋皇权。统治者的权力是天赋的,是不需要得到人民授予的。天赋皇权是中国政治哲学的根本前提。

以天赋皇权为核心思想的儒家政治哲学,绝无发展成民主的可能性。这种政治哲学至多能发展出分权和制约的管理模式。相权及谏官制度,是对君权的某种制约,但实质上只是君权的延伸。他们必须为君权服务。他们只能是君王的股肱。这种分权和制约,只是管理学意义上的,而非法理性质的。它至多能发展成一种管理制度,下窥式的选拔精英以帮助管理。

儒家政治哲学的土壤,孕育不出民主的胚胎。

希腊罗马式的政治哲学,贵族和自由民,都享有法理意义上的分权,他们都有权力意识,并能相对制约王权。西方启蒙时代以来,发展出天赋人权观念。此一观念,实即希腊罗马贵族权力的扩大和延伸。民主制度是由天赋人权观念孕育出来的。只有天赋人权,单个体的人才能要求和行使权力,可以和其他个体乃至集群谈判。天赋人权,必然发展出社会契约思想。契约必然导致民主。

中国政治哲学最大的悲哀,也是儒家政治最大的悲哀,是未曾发展出天赋人权观念,却发展出天赋皇权的观念。传统儒家思想,注定与民主制度无缘。它可以实现精英管理,却无益于现代文明。

 

(三)忽视个体

 

儒家是不彻底的人性善论者,导致儒家学说在政治哲学层面有两大缺失:一是发展出与天赋人权相对立的天赋皇权思想,二是对个体的忽视。

天赋皇权而非天赋人权,注定了儒家与现代民主自由思想失之交臂。

对个体的忽视,导致儒家的情感生活匮乏。

儒家讲修齐治平,但儒家把家庭纯粹看成一个管理学课题,而非情感课题,亦甚可悲。孔子幼年丧父,根本不曾面临父子代沟冲突,缺失造成强烈的弥补欲望,因此把孝极端化。他何尝去实践过呢?孔子的夫妻情感生活交了白卷,儒家的徒子徒孙们也未见过不交白卷的。

儒家对个体的关注,只是要求个体修成圣人人格。实际上不过是“克己复礼”四个字而已。儒家认为只要做到了“克己复礼”,便有资格且应当进入君权管理体系,帮助王者“天下归仁”。克己复礼,是天下归仁的前提。克己,无非是克制欲望与本能。复礼,无非是服从规范。但儒家的传统规范都是教人端起架子。儒家视欲望为洪水,用的是鲧息壤止水之法,却从不曾考虑疏导的方法。

儒家根本就是一种群体学说,先天地为集权与专制张本。因为它先天地忽视了个人。儒家是名义上的人性论实质上的人性恶论。因此它不可能看到天赋人权,不可能承认欲望与私念。它要压服和管理。

儒家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是阉割了情感生活。不允许儿女私情。至少是不能公开化。这就使得传统中国人不知道如何去进行和表达情感生活。既然不能台面上讨论和表现,自然只能流于地下。

传统中国,哲学和史学里,都没给个体留下立锥之地。儒家哲学是自上而下的管理学说。正史是帝王的政治得失。只有文学为个体提供了表达的出路。中国抒情文学发达,实即中国思想模式造成。个体和人性终究是不可磨灭的,需要一个渠道宣泄和表达出来。这个渠道就是文学。

“一为文人,便不足观。”传统中国的这句老话,实在是对中国思想的深刻反映。选择文学,便意味着对正统哲学的叛逆。这意味着走到另外一个阵营。谁要个体,谁就是正统的敌人,谁就是儒家的贰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