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蓬莱

(2011-04-08 23:21:59)
标签:

檀作文

蓬莱

仙话

杂谈

分类: 随笔

                                                                                说蓬莱  (檀作文)

 

中国神秘文化有两大圣地:一个是昆仑,一个是蓬莱。昆仑是西方神话中心,蓬莱是东方仙话中心。昆仑是青藏高原的剪影,蓬莱在渤海波涛的怀抱之中,对于古人的交通能力来说,实在是无法企及。正因为可望而不可及,神秘的面纱之后,便都是神圣与浪漫,令红尘憧憬,予世人谈资。

 

上古人民认为黄河发源于昆仑山,构成华夏民族祖先主体的炎、黄二支(两大部落)又都有从黄河上游不断东迁的历史,于是巍巍昆仑承载了华夏民族的祖先记忆,很自然地成为文化圣地。蓬莱仙话的发达比昆仑神话要晚许多,须待主流文化接触和关注海洋的时候,蓬莱仙话才有孕育和传播的可能。蓬莱仙话的发达是在秦汉之际,孕育却在战国中期。

 

先秦典籍,谈及蓬莱的少之又少。到了西汉,蓬莱一下子成了热门话题。这和汉武大帝有莫大关系。《汉书·武帝纪》记载太初元年(前104年)十二月汉武帝“东临勃海,望祠蓬莱。”《郊祀志》亦有类似记载,说汉武帝“临勃海,将以望祀蓬莱之属”。因为蓬莱在大海之中,无法到达,所以汉武帝只能在渤海岸边远远地望而祀之。《汉书·礼乐志》所录《郊祀歌》十九章,其十八为《象载瑜》(其辞曰:“象载瑜,白集西,食甘露,饮荣泉。赤雁集,六纷员,殊翁杂,五采文。神所见,施祉福,登蓬莱,结无极。”),此章乃汉武帝“太始三年(前94年)行幸东海获赤雁作。”汉武帝行幸东海的目的,无非是“登蓬莱,结无极”;所获虽然不过是只赤色的大雁,但汉武帝觉得这是神仙所赐,便也欢喜无极。

 

汉武帝缘何望祠蓬莱?《史记·汉武帝本纪》说得相当明白:

有个叫李少君的方士对汉武帝说,祠灶的丹沙可以炼成黄金,服之长命,有缘得见蓬莱神仙;若能封禅蓬莱,便可长生不死。李少君说黄帝便是因为封禅蓬莱而不死的,还说自己在海上见过安期生,安期生给他枣吃,那枣儿比瓜还大。李少君说得煞有其事,汉武帝听得迷迷瞪瞪,从此热衷于求神仙,日夜做梦到蓬莱。

 

对于汉武帝这样的人来说,人世已经没有什么不可超越的;唯一的不可能是长生不死。这是千古帝王,尤其是有大成就的帝王共同的心结。中国古代帝王好神仙、求长生,可以从心理学上给以解释:凡是人,都有超越的内在需要。人各有自己的超越方式,帝王的超越之路在求于长生。

 

长生是中国神秘文化最大的母题,而蓬莱是长生文化的载体,无怪乎入汉以来,蓬莱的地位扶摇直上,最终盖过了昆仑。

 

《史记·封禅书》还追述了前代帝王的蓬莱情结:

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都是战国中期著名的王者,胸怀雄图大略,企图建立不朽的功业;但苦于人寿有限,不得不幻想长生,因此派人到渤海之中去寻找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相传这三座神山乃仙人所居,上有不死之药;山上的禽兽都是白色的,宫殿楼阁都用黄金建成。这三座神山很难到达:远望如云;到了跟前,发现反倒在水下;想要过去,就有大风把船吹走。

千古一帝秦始皇扫平六合,便也知道了燕、齐两地的蓬莱传说。秦始皇的自负远在齐宣王、燕昭王之上,对神仙的热衷程度又往往与帝王的自负心成正比,于是乎秦始皇开始了他漫长的求蓬莱之路:一统天下之后不久,秦始皇就派童男童女入海求蓬莱(前219年);第二年(前218年),秦始皇游海上,又到了琅琊;过了三年(前215年),秦始皇临幸碣石,又到海边;五年之后(前210年),秦始皇南巡,东到会稽,又到了海上。中国的渤海、黄海、东海三大海域,秦始皇都求了一个遍,但终究没能到达蓬莱,只能在遗憾中死去。

 

秦皇汉武,都成粪土。蓬莱仙山,终不可见。蓬莱之美丽,诚然是“黄金作盘铜作茎,晴天白露掌中擎。”但终究是“蓬莱可求不可上,孤舟缥缈知何往?”唐代诗人王翰的这几句诗,倒是可做蓬莱文化的判词。

 

蓬莱的神秘,在于可望而不可及。《史记·封禅书》所述的蓬莱现象,其实不过是海市蜃楼而已。但古人对自然的认识能力有限,无法从科学上给以合理解释。于是这远望如云、近观倒映水下、怎么也到达不了的蓬莱,便成了神秘的超人类——仙人居住的府邸。生活在内陆地区的人民很难见到海市蜃楼;但对在大海的波涛中讨生活的渔民来说,海市蜃楼却时常可以碰到。燕、齐二国,地在环渤海之滨,对于海洋的亲近远胜于中原诸国,便很自然地成为蓬莱仙话的发源地。

 

蓬莱文化兼具长生母题和海洋崇拜二重性质,注定与神秘和浪漫接下不解之缘。《史记·封禅书》关于蓬莱的仙人白兽、金殿银台的诸般描述,可见一斑。更有想象力的描述,见于《列子·汤问》:

“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归墟。八纮九野之水,天汉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减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山之中间相去七万里,以为邻居焉。其上台观皆金玉,其上禽兽皆纯缟。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皆不老不死。所居之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箸,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强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沈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

 

《列子·汤问》篇说远在渤海之东,本有神山五座,山上住有神仙,种种妙想,美轮美奂;可是五座神山无有根底,随波漂移,上帝便让十五只巨鳌轮番举戴;但没想到十五只巨鳌被龙伯国巨人一口气钓走了六只,五座神山中的岱舆、员峤一下子漂移到北极,沉入深海,只剩下方壶、瀛洲、蓬莱三座了。

 

《列子》疑为伪书,并非先秦时代的列子所作;但伪书中未必没有真材料,《汤问》篇所记巨鳌戴山之事,确乎是先秦传说。战国中期楚人屈原所作的《天问》中,亦有“鼇戴山抃,何以安之?”两句(“鼇”即“鳌”的异体字)。

 

两千年前的先人远比我们有想象力。蓬莱是一个美丽的传说,更是一个美丽的诱惑。秦皇汉武那样伟大的帝王,念念不忘蓬莱仙山。汉武帝求蓬莱而不得,便在长安城里挖了一个太液池,还在池里堆了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汉武帝的这一举措,给中国皇家园林奠定了亘古不变的格局。此后的历代王朝,都建太液池或昆明湖,照例在水中堆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同在长安建都的大唐帝国,唐高宗时期索性在皇城建了蓬莱宫(后来改名含元殿),唐中宗神龙年间又把地在渤海口的黄县改名为蓬莱县,这便是作为地名的蓬莱的由来(这一地名延续至今,即山东蓬莱市)。秦始皇派徐市(又作徐福)带三千童男童女入海求神仙,秦汉以来的传说,说这三千童男童女留在了一个海岛之上,世代蕃息,这个岛国名叫亶州(也写作澶洲),在中国古代史书里往往和夷洲相提并论。《后汉书·东夷列传》提到澶洲人与会稽郡偶有来往;《三国志·吴书》提到吴主孙权曾派将军卫温“浮海求夷洲及亶洲”,结果亶洲因路远而不可到,“但得夷洲数千人还”。夷洲便是今天的台湾岛。亶州不可考,或即琉球岛,也有人把它附会成今天的日本。此一附会,于今为甚。古龙所著《浣花洗剑录》里提到一个“扶桑剑客”,在最新的电视剧改编版里,便成了“蓬莱剑客”。新编昆剧《贵妃东渡》,也说大唐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嵬坡,而是去了与中国一衣带水的东邻日本(扶桑)。

 

贵妃东渡,是秦汉以后最著名的蓬莱传说,始作俑者乃白居易。白居易《长恨歌》里说唐明皇从蜀中回到长安之后,派方士寻觅杨贵妃,寻觅的结果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天上地下都找不见杨贵妃,原来他到了海上仙山。“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长恨歌》里的蓬莱宫,一语双关,既可以指皇城长安的蓬莱宫,又可以指海上仙山蓬莱。《长恨歌》的故事,自从流传以来,不断为后人改编,最著名的版本是清代剧作家洪升创作的《长生殿》,《长生殿》干脆说杨玉环“前身原是蓬莱玉妃”,死后自然回到蓬莱仙境。明清时代,蓬莱干脆成了仙境的代名词,清代仙话小说《镜花缘》的场景中心地便是小蓬莱山。本世纪以来,奇幻小说成为新生代的宠儿,是否有以蓬莱山为故事中心地的,则非我所知。但若说到文化传承,则区区拭目以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百花历
后一篇:曾申略考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