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宋词周邦彦西河 |
分类: 诗文赏析 |
西河金陵怀古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赏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题解】
本篇题为“金陵怀古”,是登临怀古题材。金陵,即今南京,北宋时为江宁府。周邦彦于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知溧水县,至绍圣三年(1096)离任。溧水为江宁府属县。本篇当作于周邦彦知溧水县任上。本篇写金陵形胜,抒发历史兴亡之感。
【句解】
佳丽地。南朝胜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
谢朓《入朝曲》诗里说“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以“金陵怀古”为题材的诗词,都要从“佳丽地”、“帝王州”说起。本篇之“佳丽地”,自是从小谢诗中来。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皆建都金陵。数代帝王古都,当有多少荡气回肠的美丽故事?可是一切都已成为过去,这些事情,又有谁还记得呢?触目所见,只见一座旧城,徒自山环水抱,钟山与石头山东西相对,像是少女头上的双髻。“山围故国”四字,自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一句中来。古人习惯用女子的的发髻来形容青山。刘禹锡《望洞庭》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其一):“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刘禹锡诗里的“青螺”,黄庭坚诗里的“鬟”,都是很好的例子。相传诸葛亮曾说金陵“钟山龙盘,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也”。歌咏金陵,自然不能不写钟山和石头山。周邦彦的高明,是不在字面上用“钟山”、“石头山”,而以“髻鬟对起”这一形象化的画面来表现。
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怒涛寂寞打孤城”,自刘禹锡《石头城》“潮打城头寂寞回”一句化出,而雄壮过之。“怒”字极传神,有惊涛骇浪之势,然而凝练。“风樯遥度天际”的“遥”字佳,一下子将空间距离拓开了。“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三句,是将金陵城置于一个闭合的空间来描绘。“风樯遥度天际”一句,将闭合的空间撕开一道口子,视线一下子到达远方。读起来的感觉,仿佛是“怒涛”威力无穷,“打”破了闭合的空间。此亦可谓诗与画通,这两句,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绘画的构图原理。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
词人笔下,写到“断崖树,犹倒倚”,画面一下子由雄壮转到苍劲奇崛。断崖森森,竟有树木生于其上,人从岩下仰望,那树木竟似倒着长在悬崖之上。如此苍劲奇崛之境,词人竟然下接一句“莫愁艇子曾系”。一下子又将读者拉到“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历史情境中来。南京有莫愁湖,莫愁是金陵佳丽的象征。莫愁,是中国文学长廊中一个美丽的意象。乐府古辞《西曲歌》有无名氏所作《莫愁乐》:“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梁武帝《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子字阿侯。”《西曲歌》所歌的莫愁在江陵,梁武帝所咏的莫愁在洛阳,但后来的文人还是习惯将莫愁定位在金陵的历史画卷中。李商隐《莫愁》诗里说:“若是石城无艇子,莫愁还自有愁时。”苏小小的道具是油壁车,莫愁的道具是艇子。莫愁艇子是一段软腻甜香而又有淡淡哀愁的往事,是只属于江南佳丽地金陵的陈年故事。“莫愁艇子”和“石头城”一样,是金陵的标志和象征。二者是雄壮和温柔的两极,却共同构成金陵印象。
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夜深月过女墙来,赏心东望淮水
“石头城”和“莫愁艇子”,一实一虚,诉说着金陵的历史。但一切都已成为过去,此地空自留下历史的陈迹,在夜色之中,昏黑苍茫一片。远处有沉沉的雾气,堆满半座残破的古城墙。“郁苍苍”,形容暮色苍茫一片,有些昏黑。“垒”,即堡垒,此处指石头城的古城墙。“夜深月过女墙来,赏心东望淮水”,自刘禹锡《石头城》诗“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两句化出。“赏心”,是亭名,在建康下水门上,下临秦淮河,登临可尽观览之胜。“淮水”,即秦淮河。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
金陵曾是六朝古都,往日繁华异常,酒旗戏鼓,歌舞升平。可是如今,这往日的繁华又在何处可见呢?想当年,魏晋风流,王谢大族都曾住在这里啊!酒旗,是酒家插在门前作招牌的旗帜。戏鼓,是唱社戏时敲的鼓。“王谢”,指东晋王导、谢安两大家族。这两大家族人才辈出,显赫一时。
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只有无情燕子,年年飞来。飞入寻常人家。这无情燕子,也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飞入寻常人家的。尽管如此,可是夕阳之下,双栖燕子,呢喃私语,仿佛在诉说着金陵城见证的兴亡历史。自“王谢邻里”以下,都自刘禹锡《乌衣巷》诗中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在秦淮河边,是东晋王、谢大族聚居之地。刘禹锡感叹那些往日栖息于王、谢世家的燕子,如今飞入寻常百姓人家,正是抒发历史兴亡之感。周邦彦化用刘禹锡的诗句,也正是因为对刘禹锡的诗有强烈的共鸣之感。
【评解】
曾为六朝古都的金陵,背负了太多的历史。“金陵怀古”是中国文学里永恒的主题。以“金陵怀古”为题材的诗歌,以刘禹锡的《石头城》和《乌衣巷》最为著名。这两首诗,奠定了“金陵怀古”的基调。周邦彦本篇写“金陵怀古”,索性借刘禹锡之力,不独词句,连意象、意境,都大量承袭刘禹锡。周邦彦的高明在于借用古人诗句,而能浑成妥贴。陈廷焯《云韶集》评价本篇:“此词纯用唐人成句融化入律,气韵沉雄,苍凉悲壮,直是压遍古今。金陵怀古词,古今不可胜数,要当以美成此词为绝唱。”梁启超《艺蘅馆词选》也指出:“张玉田谓清真最长处,在融化古人诗句,如自己出。读此词,可见词中三昧。” 陈廷焯和梁启超,都指出周邦彦善于化用前人诗句。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里则指出此篇与其他同类题材的差别:“此首金陵怀古,檃括刘禹锡诗意,但从景上虚说,不似王半山之‘门外楼头’、陈西麓之‘后庭玉树’,搬弄六朝史实也。起言‘南朝盛事谁记’,即撇去史实不说。‘山围’四句,写山川形胜,气象巍峨。第二片,仍写莫愁与淮水之景象,一片空旷,令人生哀。第三片,藉斜阳、燕子,写出古今兴亡之感。全篇疏荡而悲壮,足以方驾东坡。”周邦彦的词作中,登临怀古题材的作品并不多。但本篇足以为登临怀古词的写作树立一个成功的典范。其中的奥妙乃在于景物与历史之间的虚实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