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
燎沈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题解】
本篇是思乡之作。词人客居汴京,暑日雨后初晴,见室外之风荷有楚楚风致,无比怀念旧时家乡江南景象。
【句解】
燎沈香,消溽暑
燎,烧。沈香,又名沉水香,是一种名贵的熏香。消,消除。溽暑,湿热的暑气。这两句是说在室内熏燃起沉香,借此来消除湿热的暑气。从下文看,这两句当是写夜间景象。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一大清早,室中人被窗外的鸟声惊醒。鸟儿仿佛急于向人报告天晴的消息。“鸟雀”,一本作“乌雀”,有人说即是乌鹊。苏轼《江城子》词里说:“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传说乌鹊喜晴,每逢雨后天晴,叫得格外欢快。侵晓,拂晓,天刚刚亮。“鸟雀呼晴”的“呼”字、“侵晓窥檐语”的“窥”字,都见炼字之功,令人想象出鸟儿的欢快和顽皮神态。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室外的池塘,荷叶上昨夜残留的雨珠,在朝阳的照耀之下,逐渐消失。微风吹拂,圆圆的荷叶越发清爽舒展,如婷婷的舞女的裙。这几句写朝日风荷,极富韵致。怪不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盛赞:“美成《青玉案》(笔者按:当为《苏幕遮》)词‘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此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觉白石《念奴娇》、《惜红衣》二词,犹有隔雾看花之恨。”
故乡遥,何日去
故乡远在天涯,何日才能归去呢?词的下片,开始写到思乡。本篇的抒情主人公,原来是一位远离家乡的游子。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吴门,原指吴都阊门,即今苏州阊门,此处泛指江浙一带。长安,是西汉和唐朝两代的首都,此处代指词人所在地北宋都城汴京。旅,指人在旅途,客居他乡。“久作长安旅”的“久”字,透露出词人对客居汴京的厌倦。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农历五月,正是仲夏。与上片“燎沈香,消溽暑”时节正合。因上片是写当下暑日情形,故此处写旧时江南生活,以示对比。小楫,即短桨,与轻舟相配。芙蓉浦,即遍生荷花的港汊。旧时五月,人在江南,常驾小楫轻舟,乱入荷花深处,何等逍遥自在?这逍遥自在的“五月渔郎”不是别人,正是昔日之“我”。明明是词人深深怀念旧时江南水乡生活,却要说“五月渔郎相忆否”。仿佛那“五月渔郎”只是一位故人,仿佛是说自己并不怎么思念故乡,只是想知道故人是否还记得自己。而“梦入芙蓉浦”的“梦”字,却又将刻骨相思,和盘托出。如此笔法,摇曳生姿。
【评解】
清人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附录》评此篇上阕云:“若有意,若无意,使人神眩。”这首词的上片,仿佛只是随意写来,却极有章法,时间、空间两方面都层次分明:“燎沈香,消溽暑”写室内景,是在夜间;“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写室外景,已是清晨;“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亦写室外,然而空间上已是由近及远,时间上自然也是渐次推移了。这几句都是白描景物,仿佛全不写人,然而却又分明有人在:自然是个有人在那里“燎沈香”,而且心情也如溽暑一样沉闷;“鸟雀呼晴”,自然是有人在那里听见了的;“叶上初阳干宿雨”,自然是有人在那里看见了的。而且那个人的情绪,也伴随词中景象逐渐明朗。内心被唤醒之后,自然就真切地回忆起美丽的江南了。以“无人之景”写“有人之境”,正是周邦彦最擅长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