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雪莹:说说何苦

(2010-10-22 00:03:34)
标签:

《何苦来哉》

王雪莹

随笔

友情

文化

 

 

说说何苦

                                    ·雪莹·

 

 

  四分之一个世纪,似乎可以用“很久很久以前”这句土气的开场白。从青葱少年到半百之身,追寻对方生命与心灵历程的同时,何尝不是对自己沧桑岁月的回顾与检视?

 

  与何苦的交往,有着很有趣的时间过程。如果按大的时间段来说,我们这半生似乎只见过三次:分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和两千年的中期。可谓十年“一面”。

 

  初识,诗意与梦想开花的年龄。记忆中的开始是那个时代独有的套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书信往来。那时刚刚大学毕业的我在诗歌写作上略有薄名,又恰逢全民诗意汹涌的年代,在众多的诗友来信中就有还在高中读书的何苦。他的信件称呼、行文都是中规中矩、谦逊谨严的。虽还只是高中生,却有一份老成的稳妥。随信附来的诗歌则灵秀生动,颇见才华端倪。尤其是别具一格的名字,让我在众多的信件中印象深刻。及至1986年左右见了面,更发现其与大多年轻 “诗人”不同之处:儒雅、随和,慢悠悠的话语中常有意想不到的机锋,透出一丝顽皮和小狡黠。那时他叫我老师,我把他当弟弟,相处融洽。1988年我通告极少的婚礼上他能风尘仆仆地赶来随喜,即是例证。

 

  此后大家各自忙于工作和家庭,慢慢淡了联络。1996年左右再见,他已移师京城创业,而我在某中央新闻单位任职并经营着一间公司。他联络到我,在后海附近与他一家三口吃了顿便饭。当时他应该是在标旗集团就职,此后不久听说去了李宁公司,之后再次中断来往。

 

  最后的相逢要感谢网络。2006年的5月,一位诗人朋友电话告知我有人在他的论坛上发贴找我,听到何苦名字的刹那自己就明白:这个弟弟一直在我的心里,他就那么安静地存在着,不发出声响,却从未曾远离。
    之后就读到他寄来的作品集,序言中有这样一段叙述“在我的书橱中,有两本诗集,一本是女诗人王雪莹的《倾诉》,另一本是匡国泰的《如梦的青山》,他们两位的诗和人一直是我的牵挂。在我十七、八岁的时候,他们给予了我极大的鼓励,我一直无以为报,甚至他们如今在哪里安身立命我都不得而知,只知道王雪莹已经下海了,只知道匡老兄原来在湖南隆回文化馆搞摄影,现在,你们都好吗?我就将这本《肖蛇者》呈献给你们,但愿能为你们带来一丝遮阳的树荫”,殷殷惦念之情溢于言表,竟令我默然良久。

  一个月后,我开博,交流渐多。了解到何苦已盘踞闽南多年,成为著名体育品牌德尔惠的中流砥柱和全国十大策划专家。

  2007年3月,作为何苦邀请的德尔惠新浪征文评委,去吉林市参加终评工作时有了又一个十年后的再见。评委大多是他多年尊敬的师长。面对企业宣传效果、稿件数量庞大、评委审美差异等情势,我看到他以条分缕析、徐缓有度、兼顾各方却不失原则的处理方式达成了最后皆大欢喜的结局。见识了他从容调度的能力,也大致可以想象到他是怎样在复杂的人际和商场竞争中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这个位置上的。

  时隔不久,在龙庆峡博友聚会上再度聚首,同时见面的还有他的当初也是诗歌爱好者的中学同学瑶琴女士,瑶琴此时已是声名远播的易学专家,她的博学、温和、乐于付出为聚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丰富色彩。前缘和性情的默契让我们成为大聚会中的小团队。三人之约亦即此成诺。

    此次见面后他开始玩笑地称我为师傅,我则视他为良朋挚友!光阴荏苒,世易时移,发乎心灵的友谊恰似陈酿,历久弥香。无论相隔多远、见与不见,偶尔忆起时仿佛莲下游鱼,寂静中自会荡出一片鲜活的暖意。……

 

 

  对何苦真正的了解和认识还是在他的博客文章中。

  从某种角度上,我信任文字的气息。多年文学底蕴的浸淫,何苦驾驭、拿捏文字的功力自不必说,最为难能的是其语言风格的独特性已远远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写作者。无论是企业大计、生活琐录、心情文章,还是商战上的烽烟波澜、内心中的负重纠结,在何苦的笔下几乎都是以一种亦庄亦谐、不温不火、节制含蓄的形态呈现出来,令简单的人看到幽默、深刻的人看到思想。其纯善的心性、宽厚的胸襟、乐观的态度、表里如一的品格、隐而不失其色的才华均在其中得以流露。

  能够在貌似随性的文字中表达出深沉、深刻的感悟而又举重若轻、四两拔千斤者,何苦为我平生所见之第一人。

  生活中的何苦,重情至孝、克己守信,穷达不改本色。在世相人心纷乱,只知有己、眼里无他的当下,头顶光环、口袋充盈的何苦仍能给人以熨贴、舒适之感,足见其品性的稳定与成熟!

  不求人敬而人皆敬之;不露兵剑之气,却能所向披靡者何苦亦为我所见之第一人。

 

  成功的商人、出色的文人,商人中的文人、文人中的商人。饶舌至此,不由想起前些年盛行一时的儒商说法,但我窃以为何苦未必愿意接受这顶已然面目不清的帽子。

  好人何苦无疑!大智慧的何苦无疑!

  “何苦”这个名字本就意味深长,《何苦来哉》则令人想到旧戏剧中男子的登场:既可是长衫书生假山石后转出的清雅,亦可是豹子头草料场仰天长啸的悲壮,更可是一脸虬髯、丈八蛇矛喝断当阳桥的豪迈。

  好戏开始了!好戏在后头!

          

                      2010年9月

 

 雪莹:

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旗人。多年热爱并从事文学创作。诗作散见于《诗刊》《诗林》《诗歌报》《诗选刊》《人民文学》《人民日报》《中国诗人》等报刊杂志。作品收入多种选集。

著有诗集《倾诉》,《另一种声音》,《我的灵魂写在脸上》。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