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眼高手低or眼轻手低

(2016-11-10 18:20:40)
标签:

健康

情感

职场心理

eap

天津心理咨询




(本文已发表2016年11月3日《每日新报-职场版》)

职场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无论什么工作,好像一看就会,说起来头头是道,可如果真让他上手去做,却一塌糊涂。通常,这样的人会被大家说成“眼高手低”,时间长了就不会被上司委以重任,可这样的人自己却不自知,他们总以为自己是怀才不遇,得不到重视。
“有人说我是眼高手低,可我真不是,我也会动手去做,只是结果根本不像我想象的那么理想。”刘静苦恼地说。
刘静是研究生毕业,在一家私企做文员,日常工作并不繁重。刚进公司时,刘静是部门里学历最高的,大家都视她为高材生,主管还经常给她布置一些额外任务,可慢慢的,刘静发现,主管不再给她布置任何附加工作了,就连原本喜欢找她帮忙的同事,也很少再麻烦她,这让刘静很不解。
刚进公司那会儿,刘静在聊天时经常会说一些英语单词,还总是有意无意地说自己英语六级成绩很高,经常给外国朋友做陪同翻译之类的。有一次,公司有一份英文资料,主管找刘静帮着翻译,结果,一个多星期过去了,刘静仍然没有翻译完,而且那些她已经翻译过的材料,意思也都没有表达清楚。最后,主管只好找到做英语老师的亲戚,才将资料翻译清楚。
还有一次,部门更换操作系统,经过培训后大家用起来依然有些手生,同事们只能相互询问。“这个简单。”只见刘静指手画脚地说“第一步”“第二步”,说得头头是道,于是同事们就让她操作一遍,可刚上手,刘静发现,很多操作按键和界面都找不到。“培训的时候就是这么说的,我不知道怎么回事,为什么界面就不一样了。”结果,同事们只好将培训老师找来,刘静也跟着问这问那,甚至过了很久,刘静还有不熟练的地方。
类似的事情很多,渐渐的,刘静再夸耀自己“如何如何”或者“我会做什么”之类的话,同事只是相互笑笑不再说什么,主管也不敢再将重要的事情交给她。起初,刘静并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直到有一次,休息室里新买来一台咖啡机,上面有英文字样,有几位同事在里面研究机器的用法,正巧刘静经过休息室,听到同事们在里面议论:“实在不明白让刘静看看。”“她就会说,实际什么都不会做,还不如咱们查查字典呢。”“现在我都不好意思问她,要是人家真不会,多尴尬啊。”听着同事们的议论,刘静感到很委屈,也很丢人。
“我不知道同事对我是这样的评价。”刘静说,她现在不敢轻易开口,明明是十拿九稳的事情,也不敢说“我会”,生怕一不小心做错了,引来大家的嘲笑。“我真不是吹牛,也不是眼高手低,可不知为什么,做起事来总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对此,刘静感到压力很大。“我觉得在部门里特别没面子,虽然同事们嘴上都不说什么,可实际上大家都看不起我。”刘静说,自从她知道了同事对她的评价以后,每天过得都很郁闷。
(记者 白颖文)



赵励君心理顾问回复
案例中的刘静入职一段时间后,逐渐被领导和同事们认为是眼高手低,刘静自己为此也很苦恼。
不过严格地说来,刘静还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眼高手低,我们通常所说的眼高手低,一方面是小事做不了、做不好,另一方面是心高气傲、不愿做小事只想做大事。刘静的情况符合前一方面,但是目前还没有明显的后一方面特点。如果要更准确地表述刘静现在的状态,应该还不是眼高手低,而是“眼轻手低”——不知道实际的困难程度误认为很简单、自己认为手高但实际上手低,是一种自我认知模糊为主+实操能力不足的类型。
像刘静这样实际操作能力不足的情况,在职场新人中常见,宽谅一点说,这不是刘静一族自己的问题,而是整个十几年基础教育阶段家长、老师以及社会都不给孩子实际动手、实际操作的机会而导致的。作为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唯一拥有的熟练操作能力只有学习和考试,其他的几乎就没有了。
在没有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职场新人还没有实际体会过职场上具体事务的难度,还携带着前十几年养成的熟练学习、考试优秀的自信,于是进入职场的初期,就会表现出刘静这种情况,误认为以自己能够像应对学习考试一样,轻松自如地应对职场事务。当这份认知上的轻松表现到实际行为上,会被职场老人们解读为不实、不稳、轻慢、飞扬等等,并被冠以眼高手低的帽子。这一连串的过程,就是刘静现在陷入苦恼的大致轨迹。

从心理角度看,当别人对我们抱有期待的时候,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你是优秀的、你有能力的”,这样的信息能够满足我们心理本能的需要,使我们产生价值感与满足感。当这种价值感、满足感产生之后,人就会不原因轻易再失去。如果是在期待之下出现失误,导致期待被降低,人出现的落差和相应的难受情绪也就更大。如果是自我评价不太稳定的人,就可能能连带出现对自己的怀疑、否定。对自我评价不稳的人来说,外人的期待与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是自尊的主要来源,当它们出现动摇时,可能就陷入各种负面思维的惯性模式,造成越来越多的焦虑。这个“期待—价值—失落—焦虑”的过程,是刘静目前心情苦恼的来源之一。
自我为了避免陷入太大的痛苦,有时会有意无意中使用一些自动机制来保护自己,比如不肯接受我还有不行的事实,因为一旦承认自己不行,就会打破自己在与别人对比中原有的优势感,打破原本虚泛的自信,激发自卑从而加剧内心的痛苦。还有时候人会有意无意中表现出对他人的排斥和回避,通过排斥和回避可以暂时避免自己继续体会弱小感,继续停留在自我认为的优秀感中满足。但是回避会导致实际操作能力难以补足,今后会更容易遭遇挫折和失败,久而久之陷入“自认优秀—挫败—痛苦—回避—继续自认优秀—再度挫败再度痛苦”的负性循环。

经过实际工作中几件事情的挫败,刘静原有的自信、优势感逐渐动摇,这让刘静感到沮丧。领导和同事对刘静的态度也从初始时的“信任、期待”渐渐变为失望,这也让刘静心情失落、郁闷。首先说刘静这些情绪感受都是正常的,同时这一系列的变化尽管伴随着情绪上的大量难受,但却是有意义的。就像刘静现在的表现中,就开始有了“不敢轻易开口,不敢轻易就说我会,怕一不小心再错了”的谨慎、顾忌。这一系列谨慎、顾忌的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重新打量自己、重新认知自己的成分,也是从以前盲目相信自己,到开始重新打量新领域、新任务的一种变化,这些变化是有益的。
自信的认知前提是恰当自知,即对自身有实际、清晰、全面的认识,如果只凭曾经的一帆风顺,所谓的优秀一经实际操作的风雨就会凋谢。如果一味沉溺在昔日的优秀和优越里,所维持的自尊更大程度上只是一种虚荣。从这个意义上说,刘静应该提醒自己不要因为挫折而回避,而是要多接触比自己有实践能力和经验的老同事,认识到强中还有强中手,这样能够有助于不让曾经的优秀模糊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在这样一个基础下,刘静再花一段时间扎实、踏实地实践一些职场上必需必备的基本能力,把实际能力和经验补起来。这样再过一段时间,当自己真正了解了职场和职场工作的实际特点,也真正了解了自己的真实能力,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实际动手操作的经验之后,刘静就有可能逐渐形成一份新的自我认知。认知可以统领行为,现实中刘静就可以逐渐褪去初入职场的轻慢与张扬,逐渐向着成熟的职场人角色靠拢。简单一句话:刘静现阶段最重要、最关键的事情,就是补充实操。
假使刘静不能踏实补习实际操作能力,始终把自己曾经的优秀当做新环境下自己能力的判定,就真的有可能逐渐陷入“总觉得自己行、能做重要的事、一动手又确实不行”的怪圈。一旦进入这个圈子,就真的是眼高手低了。

(本文已发表2016年11月3日《每日新报-职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