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创业失败 难回职场

(2016-10-26 22:52:08)
标签:

情感

健康

职场心理

eap

天津心理咨询




(本文已发表2016年10月20日《每日新报-职场版》)
http://s10/mw690/001lyZtkzy75VFsISyl29&690难回职场" TITLE="创业失败 难回职场" />

  “当初我兴致勃勃地跑去创业,结果以失败告终,如今我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小陈有些痛苦地说。
  五年前,小陈大学毕业,在一家广告公司做设计,工作两年后,小陈感觉自己在职场中历练得差不多了,也可以自己出来单干一番事业。正巧小陈的理想与朋友的想法不谋而合,在朋友的支持下,小陈与对方合伙开了一家设计公司。起初,公司运行得还算可以,可没过多久,小陈与朋友就开始为了客户、业绩、业务、资金分配等发生分歧,直到最后,两人意见不合而此时公司的资金也发生问题,最后,小陈只好将公司关闭。自从创业失败后,小陈情绪非常低落,始终走不出创业失败的阴影。
  就在三年前,小陈在同学的帮助下,来到一家私企打工。可是,自从他到公司后,就感觉特别不舒服。在小陈眼里,好像所有的人都对他有看法,甚至有些看不起他。比如,有一次,有个同事将报表中的数据弄错了,加班改了好久才改好,而另一个同事就说“没事,这点失误算什么,人家还有失败重新再来的呢。”小陈听了这话很不舒服:“他们说的难道不是我么?”还有一次,几个女同事在一起议论着什么,不知道谁说了一句“要是我,都不好意思来。”无意中听到这句话,小陈就认为大家又在议论他,可实际上,小陈从来都不是大家的谈资。
  “其实,我根本不想到这家公司来,不仅是因为靠着朋友关系才进来的,还有就是我是一个创业失败者,以前我大小算个老板,可是现在我要看别人的脸色。”听着同事们的议论,小陈痛苦地说,“我也想好好整理,重新回归职场,可是我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调整。”
  (记者 白颖文)


  赵励君心理顾问回复
  案例中,小陈三年前创业失败,但是从案例中叙述的情况看,那次失败的阴影直到现在依然还在,而且愈演愈烈。
  从表层看,小陈存在角色转换方面的问题,“以前我大小算个老板,可是现在…”这话的含义,说明小陈直到现在,内心里的自我角色认知依然不是或是叫不乐意是现在的“打工”角色,几年前的“老板”角色依然很深。
  角色认知是个管理学概念,简单地说就是知道自己是做什么岗位、担负怎样的职责、要完成怎样的绩效等。角色认知是建立在整体自我认知的基础上,也就是要知道自己是谁、要做什么、要往哪走等。心理意义上的自我认知是流动性的,会随着年龄、阅历、环境等变化而变化,但是不管怎样流动和变化,自我认知与现实环境之间不应有过度、过分的脱节。换句话说,人的内心可以向往着更高的山峰,但同时还要做到在这山唱这山的歌,这样的自我认知通常来说是相对恰当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小陈现在仍然在用曾经的“老板角色”来度量自己,不情愿、不乐意现下的“打工角色”,就带有与现实环境脱节较大的成分了。这种角色感、自我认知上的错位模糊,必然就会对小陈现实里的工作、生活、关系等多个方面造成困扰和影响,情绪感受上出现低落、痛苦等也就是必然反应了。

  再深一层说,小陈曾经的“创业失败”造成的心理创伤影响过大,直到今天这个阴影还未散,曾经的伤痛还在影响着小陈的心理。案例中叙述,“总觉得别人对自己有看法、都看不起自己,总觉得别人在议论自己”等,这些表现都已经超出了正常、普通的程度。
  如果小陈只是在单位、在面对同事时有这些表现,那么这种情况通常被称作猜疑、多疑心理较重,也是一种令人难受的心理表现。如果小陈不仅是单位里,在其他环境中也是会对与他无关的现象,比如别人说的话、不相识人的举动、甚至报纸上的文章、电视上的节目等,都和自己联系起来,那么这种“多疑”的表现,就已经带有一定心理症状级别了。
  不论是通常意义上的猜疑、多疑,还是心理症状级别的表现,它们共同的后果就是思维量的巨大增加,而且是在紧张、焦虑、难受状态下的思维量增加,这对人的心力消耗是巨大的,会带来一系列的心理性、身体性的不良后果,是不能掉以轻心的。
  从心理轨迹上讲,小陈“总觉得别人对自己有看法、看不起自己”,这个猜疑的来源恰恰是小陈自己心里对自己有不满、有责难,有看不起。小陈“总觉得别人议论自己”也是同样的机理,是因为自己觉得自己有“被议论”的痛点,所以别人说的原本与自己无关的话,都会被猜疑为对自己的议论,原因是自己本身就疼。自己内心里先有了,才会觉得别人有,心理学把这种情况称为投射。
  究其根源,几年前小陈创业失败是比较直接的原因之一。现在创业失败的事情本身虽然已经过去,原来的记忆可能也渐渐淡了,但是如果当时的状况没有在内心里处理妥当,那一份重大的挫败、懊恼、自责、怨怼等情绪,并不会真的消失,只是暂时藏到了平时察觉不到的潜意识里。意识中可能没有察觉,但是潜意识里却一直是在痛苦的,这份痛苦就是引起现在各种猜疑多疑等表现的原因。假如,小陈内心中还存有更早先、更久远一些的原因,比如成长经历中的自卑、自我评价较低,性格本身就敏感、一直非常“爱面子”等,那么这些早远的心理因素,会和创业失败的刺激混合起来一起发酵,久而久之,就会对小陈的职业生涯发展、人际关系等都会造成很大、很恶劣的影响,对小陈的远期综合影响就巨大了。

  如果从管理角度说,小陈可以尝试一下和好友聊聊,听听朋友的疏导和劝解,把自己的角色认知和定位逐渐调整,与现实符合一些,或者与自己的上司、同事聊聊,分析一下自己曾经失败的原因,为自己将来的职业发展或重新创业打下基础。
  如果从心理的角度来建议,小陈应该及时找心理专业人员谈谈了。因为创业失败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三年,小陈依然还没有走出来,还增加了各种心理性表现,那么这些“走不出来”的背后,可能真的存在更深一些的原因,如果不从本源上梳理调整这些,单纯建议小陈转换角色认知,可能比较难实现。

  (本文已发表2016年10月20日《每日新报-职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